Java时间转换的方法

  系统开发过程中常因为时间参数的存储和呈现方式的问题产生争议,再加上考虑不同时区的时间在同一系统存储和展示的情况更为复杂。通常的设计方案是:存储的时候,为了不让数据混乱,统一按照UTC+00:00时区的毫秒级长整型数字时间戳来存储;展示的时候,为了让用户方便,按照用户关注的时区来呈现时间,如:“年-月-日 时:分:秒”。

  那么,第一个问题来了。用户关注的时区究竟如何选取呢?难道就一定是用户所在地的时区吗?!

  第二个问题,是Java本身的规则一手造成的。比如:1436013000000,这个时间戳是UTC+00:00时区“2015-07-04 12:30:00”对应的毫秒级长整型数字时间戳。在C++当中,无论我们用的计算机配置为何时区,双向转换的结果会是一致的。但如果用Java,转换结果也是关于计算机时区配置的。比如:我们的计算机时区配置为UTC+00:00时区,根据1436013000000这个数字时间戳转换得到的时间就会是“2015-07-04 12:30:00”;如果我们的计算机时区配置为UTC+08:00时区,根据1436013000000这个数字时间戳转换得到的时间就会是“2015-07-04 20:30:00”。Java在这个转换过程中自动为这个参数加上东8区28800000毫秒的时区偏移量。从时间向数字时间戳的转换过程中,Java又会自动为这个参数减掉28800000毫秒。

  表面上看起来Java的这个机制很人性化。实则不然,如果运行系统的服务器部署在不同时区的话,麻烦就来了。服务器部署的时区直接影响了时间参数的转换结果。

  本文,我就对这两个问题给出一个解决方案。大家可以参考,但是遇到不同情况,建议按照用户的真实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 理论时区

  理论时区以被15整除的子午线为中心,向东西两侧延伸7.5度,即每15°划分一个时区,这是理论时区。理论时区的时间采用其中央经线(或标准经线)的地方时。所以每差一个时区,区时相差一个小时,相差多少个时区,就相差多少个小时。东边的时区时间比西边的时区时间来得早。为了避免日期的紊乱,提出国际日期变更线的概念。

Java时间转换的方法

 

2 夏令时

  夏令时(DaylightSaving Time:DST),又称“日光节约时制”和“夏令时间”,是一种为节约能源而人为规定地方时间的制度,在这一制度实行期间所采用的统一时间称为“夏令时间”。一般在天亮早的夏季人为将时间提前一小时,以充分利用光照资源,从而节约照明用电。各个采纳夏时制的国家具体规定不同。目前全世界有近110个国家每年要实行夏令时。

3 Unix Time

  Unix时间戳(英文为Unix epoch, Unix time, POSIX time 或 Unix timestamp)是从1970年1月1日(UTC/GMT的午夜00:00:00)开始所经过的毫秒数,不考虑闰秒。也就是说,1970-1-100:00:00的数字时间戳是0,当前时间的数字时间戳是此时此地的时间相距1970-1-100:00:00的毫秒数。相同的计算规则,但在不同的编程语言中的实现仍有差别,以C++和Java为例。C++认为时间是0时区的,而Java计算是带着系统时区的。

4 时间转换问题解决方案

  解决第一个问题,方案引入了一个“工程时区”的概念,含义是时间展示的时区标准,也就是说用户查看的时间按照工程时区来展示“年-月-日 时:分:秒”。

  解决第二个问题,需要一个转换方法自动屏蔽运行代码的计算机所带时区的影响。无论系统部署在哪里,系统都要能够准确呈现关注对象所在地的时间(不以用户所在地/系统部署地的时区为转移)。因为关注对象的信息才是用户真正关注的。

  将关注对象所在地的时间“yyyy-MM-dd HH:mm:ss”转换为UTC+0的毫秒级整型时间戳,关注对象所在地时区最好与工程时区相同,但如果关注对象所在范围跨时区,关注对象所在地时区与工程时区也可以不同,但这样呈现的时间数据会与输入有差别,其含义是与关注对象持续时间同时刻的工程时区的时间。

  举例说明,场景:用户在雅典(东2区),预定一张从北京(东8区)飞往夏威夷(西10区)的机票。订票系统部署在纽约(西5区)。系统处理规则:起飞地点是北京,那么系统呈现的起飞时间,当然应该标注清楚北京(东8区)的时间“yyyy-MM-dd HH:mm:ss”;抵达地点是夏威夷,系统呈现的预计到达时间,当然应该标注清楚夏威夷(西10区)的时间“yyyy-MM-dd HH:mm:ss”。系统呈现的时间与用户订票位置——雅典(东2区)的时区、系统部署位置——纽约(西5区)无关。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07e9136756b3488bef2f26d913bef8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