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国卫生运动是党和政府把群众路线运用于卫生防病工作的中国创举和成功实践,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爱国卫生工作始终以解决人民群众生产生活中的突出卫生问题为主要内容,将中国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不断增进人民群众健康福祉的具体行动,有力推动了全民族文明卫生素质的提高。
这一模式至今仍有很强的指导意义。2017年,世界卫生组织向中国政府颁发了社会健康治理杰出典范奖,充分肯定了中国通过爱国卫生运动提高人民健康水平的创举。世卫组织指出,虽然今天的健康挑战更加多样化,但治疗它们的药方还是一样的,就是中国在近70年前首创的爱国卫生运动。这项运动为全球跨部门的健康行动提供了最早的典范。在步入可持续发展时代之际,中国的爱国卫生运动能为全球提供许多重要借鉴。
培育“健康细胞” 为健康中国夯实基础
光明智库:随着时代发展,爱国卫生运动是否也在不断演进?今天,这项运动有什么新要求、新表现、新内涵?
傅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爱国卫生运动被赋予新使命,内涵、形式等发生了许多新变化。爱国卫生运动成为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真正实现全民健康共建共享的有效载体,其内涵从个人健康卫生延伸至环境综合治理。通过开展这项运动,可以加快培育健康社区、健康单位、健康学校、健康家庭等“健康细胞”,为健康中国建设夯实基础。
青年志愿者和社区工作者在福州市鼓楼区张贴防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的宣传标语。新华社发
公共卫生的核心是通过有组织的社会力量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强有力的组织和动员是政府职责,强大的社会力量则需要每个人积极参与。所以,不论任何时代,要保护和促进人群健康,都需要群防群控、共建共享,充分发挥人民力量。
李玲:60多年来,很多词语因为爱国卫生运动而进入一代代人的记忆:除四害、门前三包、种牛痘、吃“糖丸”、“五讲四美三热爱”、卫生城镇创建……爱国卫生运动开展得越来越深入,健康卫生理念深入人心。
20世纪的爱国卫生运动更注重公共卫生基础设施等硬件完善,普及的多是勤剪指甲勤洗手、开窗晒被大扫除等基本卫生常识,而今天的爱国卫生运动则更加注重健康观念的培养、环保生活方式的养成,强调个人对于健康中国建设、社会文明风尚的责任担当,贯穿着生态文明思想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王晓坤:新中国成立之初,爱国卫生运动侧重于传染病防治、基本卫生习惯的养成。改革开放之后,爱国卫生运动的内容逐渐拓展,在对人们卫生习惯、生活方式的要求上,更加注重推广减盐、控油、戒烟等慢性病防控措施,更加鼓励坚持体育锻炼。此外,厕所革命、垃圾分类,这些与现代文明生活、生态环保紧密相关的行动普遍开展,标志着全民卫生和文明意识的提升。
近日,基于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形势,海南省疾控中心向海南全省人民及在琼旅客发出公开信,号召公众尽量避免参加聚会和集体活动。图为在海口市万绿园,市民戴着口罩锻炼身体。新华社发
“懒贪馋”的生活方式是新的卫生误区
光明智库:当人们形成了“洁其身、净其居、美其形”的基本追求,一些标新立异或永不餍足的欲望又“挺立”起来,影响着公共卫生水准整体提升。您对此有何认知?怎样看待其现实危害与产生原因?
王晓坤: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活方式,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突出课题。就公共卫生而言,随着物质生活的富足,今天的人们尤其需要克服物质贪念的膨胀、口舌欲望的放任,尤其需要重温人与自然的关系、人对自然的敬畏,尤其需要牢固树立“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
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遵循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寻求永续发展之路。尤其必须清楚,食用违禁野味是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行为,既不卫生,又不文明。这类不良的卫生、饮食习惯,会给自己、社会、国家乃至人类带来灾难。此次疫情再次提醒我们:野生动物与人类和平共处,是自然生态中的一部分。但其可能长期隐匿病毒,是自然界中的病毒宿主。没有什么口腹之欲、好奇之心比安全与文明更重要。因此,对于广大人民群众来说,在野味面前管住手、闭住口,是新时代文明公民必须有的自我约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