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岸民族富强梦,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张謇,这个被毛泽东称为民族工业不能忘的人,是我最崇敬的人。小时候,看到家乡千年古护城河濠河之滨遍布他的遗迹,大人们告诉我,他建造的南通博物苑是中国最早的博物馆,他建造的伶工学社是全国最早的戏剧学校,他建造的南通师范学校是中国最早专门培养教师的地方等等。后来服役参军上军校,更知道了张謇创造的事业何止于濠河边上的几所学校,他是用他毕生的努力在实现一个强国梦想。每到假期回乡,我都会到他位于南效啬园的墓地、在他高大的铜像前站一会儿,向这位福泽南通的先贤致敬!

  敬仰张謇当然不止于如我这样的南通人。据说,胡适当年曾有意为张謇作传,只是太忙未能实现。1930年,张謇先生的儿子张孝若依张謇《年谱》作《张季直先生传记》,胡适欣然作序。胡适评价先生“在近代中国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失败英雄,他独立开辟了无数新路,做了三十年的开路先锋,养活了几百万人,造福于一方,而影响及于全国。”其实,胡适与先生差了近40岁,与先生并未谋面,但,那方敬意却跃然笔端。

  说起来,张謇应该是胡适父辈的一代人。胡适父亲胡传与张謇的经历,我不知道他们是否有过交集,但在那个中华弱乱的时代,却有许多相似之处。

  胡传出生于1841年,张謇出生于1853年,虽然地域不同,年龄也差了12岁,但他们成长的时代正是中国面临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时代。他们少时读书聪慧,很早有秀才之名,只是后来应试之路曲折(不像胡适那样有36个博士学位),才投入军营作幕僚,都在幕僚任上展示才华得赏识。胡传连考4届未中,40岁时赴东北宁古塔投奔督办珲春军务的吴大澂作幕僚,以“朴勤耐苦”得吴欣赏。在苦寒的东北,胡传写下了《东三省海防札记》,为围护东北边疆提出了切实可行之措。1886年吴南下任广东巡抚,委任胡传“勘琼州黎峒”,只身赴海南岛治黎。1888年,吴大澂调河道总督,胡传又帮办河工。1891年,胡传累积功名奉调台湾,1893年任“台东直隶州知州”。

  而张謇16岁到27岁之间,每两年赴江宁参加一次乡试,5次而未中。1876年在孙云锦介绍下投奔淮军“庆字营”统领吴长庆做幕僚,也就在这里,张謇结识了袁世凯,两人作为吴长庆一文一武的幕僚参与了庆军所有重要决策和军事行动。1882年,朝鲜发生“壬午兵变”,日本乘机派军舰进抵仁川。吴长庆奉命入朝平叛,张謇为吴长庆起草了《条陈朝鲜事宜疏》,并撰写了《壬午事略》、《善后六策》为治朝提出建议,得到朝庭赏识,北洋大臣李鸿章、两广总督张之洞争相礼聘,大好前程就在眼前。
 
  然而,这时的张謇走了一条与胡传不同的路,回通州故里,再考功名。1884年,吴长庆病故,袁世凯留朝统领“庆军”成为朝鲜“太上皇”,而张謇则于1885年终于在乡试中考中第二名举人。以后,胡传还在为吴大澂奔走于海南,及治河工地的时候,张謇则奔波于会试之路,4考而不中,直到1894年,慈禧太后六十大寿加考“恩科”,终于中得甲等第一名状元。

  然而,正是这一年中日“甲午战争”又彻底改变了两个人的命运。胡传生前最后的官衔是“诰授通议大夫、赏戴花翎、江苏候补知府、前台湾台东直隶州知府兼统领镇海后军各营屯”,他应该是清代台东最后一任县长了。在台东,他奖励农桑,教育少数民族,整顿军务。他的《台湾日记与禀启》里,记录了他在台东的努力,看出一个有远见的知识分子对时局的看法及改善施政的措施,但这些都因甲午战败而永远无法实现了。清庭割让台湾后,胡传整军备战,将呀呀学语的胡适及妻子托人带往大陆故里,台东成为坚持抗日最久的地区。有人说胡传战死沙场身首异处,有人说胡传奉旨内渡病死厦门。而张謇目睹清庭腐朽国家衰败,重思官场科考,他在日记中写道“马关约成,国势日蹙,和忧窃叹,以为政府不足责,非人民有知识,必不足以自强。知识之本,基于教育。然非先兴实业,则教育无所资以手。”他毅然辞去官职,返回家乡办实业。

  以状元之身办实业,在当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张謇克服了重重困难,把家乡南通建成了远近闻名的“模范县”。然而,张謇办实业不是为了个人发财。办实业是为了办教育,办教育是为了强国家。张謇没有囿于南通,为了国家的统一,他奔走于大江南北,运用他的影响力推动了立宪,摧生了共和。他曾经是“保皇派”,因为他反对慈禧专权。他又是中国“立宪之父”,因为他看到无宪就无以强国,他推动南北议和起草了清帝退位诏书,因为他不愿国家陷入战火之中。但他万变不离其宗,就是要维护国家的大一统。为了国家大一统,需要强力政府,建立强力政府需要宪政和共和。只是,胡传和张謇生活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最黑暗的时代。张謇至死看到的只是军阀混战国家破碎。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374661b3f73d25d595413cfb073e7e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