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任务圆满成功。这次任务,哈工大多项成果助力其中。从神舟到嫦娥,从长征到天宫,哈工大已先后有500多名教师和技术人员参与其中,有50余项研究成果应用于载人航天领域。
回望百年,对于哈工大来说,国之所需始终是校之所往,国之所托必不辱使命。
1959年,应“为重型机械工业培养技术干部”的要求,哈工大分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即如今燕山大学的前身,此外,还分建过曾经的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北京电力学院……
“用时任校长李昌的话说,就是以国家使命为导向,国家哪有需要就往哪调整,哪个专业被需要就调整哪个专业。”哈工大校长周玉介绍,这一点体现最为突出的,要数哈工大航天学院的建立。
上世纪80年代,面对我国航天事业急需专业人才的现状,作为当时航天部唯一一所重点大学,哈工大主动承担航天人才培养与技术工程重大攻关任务。于1987年组建我国第一个以培养高级航天专门人才、从事航天高技术研究为主的学院——航天学院。
几十年过去了,学校已形成以航天学院为基础,多学科相互融合、共同服务航天事业的“大航天”格局。航天学院也实现了多个“首创”和“第一”:
研制我国第一套空间交会对接地面仿真系统;研制我国第一台航天用高精度双轴陀螺漂移测试台;研制我国第一套卫星光通信星上终端,进行了国际首次高轨卫星对地高速激光双向通信试验;发射我国第一颗由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管控的纳卫星“紫丁香二号”;研发世界上首个独立完成地月转移、近月制动、环月飞行的微卫星“龙江二号”……同时,地处北疆的哈工大,也在积极服务新时代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
“早在2013年,哈工大就与黑龙江省政府共同组建了黑龙江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哈工大科学与工业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付强介绍,近5年来,研究院转化大批科技成果,孵化130余家科技型企业。2019年,根据《黑龙江省“头雁”行动方案》,哈工大成立“头雁”行动领导小组,目前组建的“头雁”专家团队数量占全省1/3以上。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武高辉教授带领团队在黑龙江成功创业、实现科技成果转化。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武高辉非常激动:“在哈工大学习、工作40余年,母校不仅教会了我们业务知识,更教会我们朴实无华的工作作风和胸怀祖国的家国情怀。总书记的重要指示让我们更加干劲十足,我们要努力加快步伐,完成更多科研任务,产出更多高水平成果,为国家建设和龙江发展助力。”
勇于创新、百折不挠。面对“大考”之时,便是哈工大人建功立业之际:
参与“十二五”国家16个科技重大专项中的14项,在航天平台、新型载荷、先进制造等领域的科技创新从“并跑”向“领跑”发展。全面参与“十三五”科技创新2030的16个重大项目。其中包括载人航天工程、空间机械手在轨应用、地面空间环境模拟设备、天眼工程等大项目。已解决新体制雷达、卫星激光通信、高端精密仪器、空间机械臂、月球车等诸多难题,连续6年共7项成果入选中国高校十大科技进展。
建校百年之际,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奠基人、两院院士、哈工大教授刘永坦与青年学子深度对话:“为什么当初不被人看好的课题,您带领老中青三代默默奋斗40年?”有学生问。“没有谁会告诉你关键技术,只有咬牙向前走,不能向外面的封锁低头。咬紧牙关、憋足劲儿,敢啃硬骨头、敢打硬仗,为党、国家和人民打造更多重器利器。”刘永坦答。
一问一答间,一代代哈工大人的精神风貌和矢志追求鲜活呈现——始终以国家重大需求为方向,以发展关键技术为推动,主动承担高精尖项目,打造国之重器。这不仅是哈工大的精神所指,也是哈工大的实力所在。
为国育才
帮助学生实现梦想
刚读大一,能做什么?在哈工大,20岁的泰米尔为“龙江二号”卫星装上了微型CMOS相机,2019年2月,这个小相机在太空中拍下的照片登上《科学》杂志,被称为“最美地月合影”。
泰米尔是哈工大紫丁香学生微纳卫星团队的一员,今年五四青年节,这支由“90后”“00后”学生组成的团队荣获第二十四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他们参与研制了“龙江一号”“龙江二号”“珠海一号”和新技术试验卫星E星等多颗卫星。“紫丁香2号”卫星开创了我国高校学生自主设计、研制与管控微纳卫星的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