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pack常用构建优化策略小结(2)

默认情况下,应用程序启用内联模式(inline mode)。这意味着一段处理实时重载的脚本被插入到你的包(bundle)中,并且构建消息将会出现在浏览器控制台。

当使用inline模式时,devServer会向每个Chunk中注入一段重载的脚本代码,但是其实一个页面只需要一次,所以当Chunk过多时,可以将inline设置为false

module.export = { devServer: { inline: false } }

补充

补充1-cacheDirectory原理

当有设置cacheDirectory时,指定的目录将用来缓存loader的执行结果。之后的 webpack 构建,将会尝试读取缓存,来避免在每次执行时,可能产生的、高性能消耗的Babel重新编译过程。如果设置了一个空值 (loader: 'babel-loader?cacheDirectory') 或者 true (loader: babel-loader?cacheDirectory=true),loader 将使用默认的缓存目录 node_modules/.cache/babel-loader,如果在任何根目录下都没有找到 node_modules 目录,将会降级回退到操作系统默认的临时文件目录。

补充2-node的默认查找方式

查找当前目录下的node_modules目录,看是否有匹配项,如有,命中文件

寻找父目录的下的node_modules,如有,命中文件

按照这个规则一直往父目录搜索直到到根目录下的node_modules

补充3-动态链接库思想

大量项目中可以复用的模块只需要被编译一次,在之后的构建过程中被动态链接库包含的模块将不会重新编译,而是直接使用动态链接库中的代码。(注:如果升级依赖的模块版本,需要重新编译动态链接库)

补充4-HappyPack原理

webpack构建中,需要大量的loader转换操作,很耗时,由于nodejs是单线程的,如果想更好利用cpu的多核能力,可以开启多个进程,同时对文件进行处理;可以看到在配置文件中,我们每次将文件交给happypack-loader去处理,然后由happypack去调度来执行文件的处理(happypack采用哪个loaders进行处理,是通过id知道的)

补充5-文件监听原理

webpack会从入口触发,将所有的依赖项放到一个list里边,然后每次修改文件内容,回去遍历整个list里边的文件,看是否有编辑时间的变化,如果有的话则进行编译

补充6-自动刷新原理

向要开发的网页中注入代理客户端代码,通过代理客户端去刷新整个页面(默认)

将要开发的网页放进一个iframe,通过刷新iframe去看刷新效果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755241c535a31900fb3e44f8ad1c5b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