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客户端结束写入数据,则调用stream的close函数。此操作将所有的数据块写入pipeline中的数据节点,并等待ack queue返回成功。最后通知元数据节点写入完毕。
读取文件的过程:
客户端(client)用FileSystem的open()函数打开文件
DistributedFileSystem用RPC调用元数据节点,得到文件的数据块信息。
对于每一个数据块,元数据节点返回保存数据块的数据节点的地址。
DistributedFileSystem返回FSDataInputStream给客户端,用来读取数据。
客户端调用stream的read()函数开始读取数据。
DFSInputStream连接保存此文件第一个数据块的最近的数据节点。
Data从数据节点读到客户端(client)
当此数据块读取完毕时,DFSInputStream关闭和此数据节点的连接,然后连接此文件下一个数据块的最近的数据节点。
当客户端读取完毕数据的时候,调用FSDataInputStream的close函数。
在读取数据的过程中,如果客户端在与数据节点通信出现错误,则尝试连接包含此数据块的下一个数据节点。失败的数据节点将被记录,以后不再连接。
3. HDFS的优缺点分析
优点:
1)能够处理超大的文件;
2)流式访问数据。HDFS能够很好的处理“一次写入,多次读写”的任务。也就是说,一个数据集一旦生成了,就会被复制到不同的存储节点中,然后响应各种各样的数据分析任务请求。在多数情况下,分析任务都会涉及到数据集中的大部分数据。所以,HDFS请求读取整个数据集要比读取一条记录更加高效。
3)可以运行在比较廉价的商用机器集群上。
缺点和改进策略:
1)不适合低延迟数据访问:HDFS是为了处理大型数据集分析任务的,主要是为达到大数据分析,所以延迟时间可能会较高。改进策略:对于那些有低延时要求的应用程序,HBase是一个更好的选择。通过上层数据管理项目来尽可能地弥补这个不足。在性能上有了很大的提升,它的口号就是goes real time。使用缓存或多master设计可以降低client的数据请求压力,以减少延时。还有就是对HDFS系统内部的修改,这就得权衡大吞吐量与低延时了。
2)无法高效存储大量小文件:因为Namenode把文件系统的元数据放置在内存中,所以文件系统所能容纳的文件数目是由Namenode的内存大小来决定。一般来说,每一个文件、文件夹和Block需要占据150字节左右的空间,所以,如果你有100万个文件,每一个占据一个Block,你就至少需要300MB内存。当前来说,数百万的文件还是可行的,当扩展到数十亿时,对于当前的硬件水平来说就没法实现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因为Map task的数量是由splits来决定的,所以用MR处理大量的小文件时,就会产生过多的Maptask,线程管理开销将会增加作业时间。举个例子,处理10000M的文件,若每个split为1M,那就会有10000个Maptasks,会有很大的线程开销;若每个split为100M,则只有100个Maptasks,每个Maptask将会有更多的事情做,而线程的管理开销也将减小很多。改进策略:要想让HDFS能处理好小文件,有不少方法。利用SequenceFile、MapFile、Har等方式归档小文件,这个方法的原理就是把小文件归档起来管理,HBase就是基于此的。对于这种方法,如果想找回原来的小文件内容,那就必须得知道与归档文件的映射关系。横向扩展,一个Hadoop集群能管理的小文件有限,那就把几个Hadoop集群拖在一个虚拟服务器后面,形成一个大的Hadoop集群。google也是这么干过的。多Master设计,这个作用显而易见了。正在研发中的GFS II也要改为分布式多Master设计,还支持Master的Failover,而且Block大小改为1M,有意要调优处理小文件啊。
附带个Alibaba DFS的设计,也是多Master设计,它把Metadata的映射存储和管理分开了,由多个Metadata存储节点和一个查询Master节点组成。
3)不支持多用户写入以及任意修改文件:在HDFS的一个文件中只有一个写入者,而且写操作只能在文件末尾完成,即只能执行追加操作。目前HDFS还不支持多个用户对同一文件的写操作,以及在文件任意位置进行修改。
--------------------------------------分割线 --------------------------------------
Hadoop: The Definitive Guide【PDF版】
--------------------------------------分割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