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工程师都会假设网络是同质的,也就是所有的网络设备都来自同一硬件厂商,这当然也是一个谬误。实际上,一个大的通信网络中,硬件设备往往来自于不同的厂商,这得益于网络协议标准的统一。厂商间设备的协作测试毕竟不会太充分,在一些特殊场景下极有可能存在网络丢包,从而影响了网络的可靠性(谬误1:网络是可靠的)、时延(谬误2:时延是0)以及带宽(谬误3:带宽是无限的)。
一切从“大泥球”开始 “大泥球”架构“大泥球”架构是著名的反模式架构,最初在1997年由Brian Foote 和 Joseph Yoder提出。在“大泥球”架构里,系统没有进行内部的模块划分,代码耦合严重,调用关系混乱,就像一个大的泥球。如上图所示,每一个点代表一个类,红线则表示类之间的耦合关系。这样的架构对需求变更极不友好,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而且在部署、可测试性、性能等方面也存在着很多问题。所有的架构师都在极力避免“大泥球”的出现,但很不幸的是,它仍然在实际项目中很常见,特别是项目伊始,代码质量和结构还没被严格管控起来前。
有反模式的出现,必然就有解决它的方法,这便是架构模式,从下一篇文章开始,我们将逐个介绍常见的8种架构模式。
总结跟设计模式类似,架构模式是软件工程师们多年来在架构设计方面的经验总结。每种架构模式并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我们不能说微服务架构就一定比单体分层架构优越,它们都有着各自的应用场景。分布式架构比单体架构有着更好的可扩展性、容错性,但也带来了更高的复杂性,比如分布式事务。因此,我们应该熟知各个架构模式的特点,这样才能在特定的业务场景使用合适的架构模式。
华为云社区专家|元闰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