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加“建国号”起义驾机飞抵延安的蔡云翔、于飞、张华、顾青、田杰、陈明秋,也全都从延安出发去了东北,参加筹建航校的工作。从地面起义到达解放区的白景丰、何健生、吉翔、陈静山等人,不久也接到了奔赴东北,参加筹建东北航校的通知。
1946年3月1日,东北民主联军航空学校正式成立。这也是我军历史上的第一所航空学校。吉翔参与了东北航校建设和教学,但不幸的是在6月7日飞行训练时,飞行教员吉翔用“英格曼”初级教练机带学员许景煌飞行,起飞后刚进入一转弯,飞机在空中突然停车,吉翔同志为了保住飞机,想返回机场着陆,但飞机失速坠地,年仅28岁的吉翔当场牺牲,学员许景煌身受重伤。这是航校建立以来发生的首次一等事故。东北航校为吉翔举办了隆重的追悼殡葬仪式,立了墓碑,组织上追认他为中共党员、烈士。
那父亲葬在什么地方呢?经多方努力,联系上许景煌的二女儿许玲女士,许女士告诉他,自己父亲已经去世,有一本《中国人民解放军东北老航校建校四十周年纪念册1946―――1986》一书中有对其父亲的介绍和相片。吉廷俭让儿子托人从网上购得此书,拿着书找到村里的认识父亲的人看是不是自己的父亲,老人们一看照片说就是你父亲。从书中得知,1946年4月,航校由通化搬到牡丹江,从时间上算,自己父亲应该牺牲在牡丹江。后多次打电话给牡丹江民政局和档案局,让帮忙查找。终于得知父亲安葬在牡丹江烈士陵园。
2011年4月5日清明节,满头白发年近八旬的吉廷俭老人,带着儿女来到牡丹江烈士陵园为父亲扫墓。七十载光阴似箭,吉廷俭老人单手为父亲献上鲜花和家乡的糕点。早春三月的牡丹江乍暖还寒,吉廷俭老人看着墓碑上父亲的名字,老泪纵横,泣不成声。六十五年,满腹积攒了千言万语,此时不知从何说起。他只是大喊了一声:“奶奶,你瞑目吧,俺找到俺爹了……”
牡丹江水潺潺,仿佛向人们讲述牺牲和遗忘的故事,通过时间的变迁揭示战争之后的沧桑和幸存者关于牺牲的理解。也许像吉廷俭老人父亲这样的逝者已经被和平年代的人们遗忘了,但对战争中逝去的生命的尊重,应该永世留存。
吉廷俭老人说,他现在最大的心愿是找到自己的继母和两个没有谋面的妹妹。采访完吉廷俭老人,我心情依然沉重,我忽然更深刻地理解了牺牲的含义。牺牲古语本意是祭祀时向神明和祖先奉献的祭品,为什么会把战士的阵亡叫做牺牲呢?我在那一刻有一种感觉,那纪念碑似乎就是一座祭坛,而战士为了心中的信念,把他们最宝贵的东西作为祭品,奉献给他们所信仰的理想。而且,烈士奉献的不仅是自己的宝贵生命,有时也包括了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的一切。
衷心祝愿吉廷俭老人在有生之年健康幸福,早日找到亲人。
记者魏伟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