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料是點燃自己、照亮別人的東西�火箭是為了夢想、拋棄自己的東西�生命是用來燃燒的東西�死亡是驗証生命的東西�宇宙,是讓死亡渺小的東西……”電影《我和我的父輩》中,出自章子怡導演篇章的一首小詩,被觀眾紛紛轉發,直呼“破防”。整部電影緊扣“代際故事”展開家國敘事,通過“父輩”與“子輩”之間愛國精神的傳承,再現無數中華兒女為民族復興前赴后繼的感人故事和時代記憶。家是最小國,國是最大家。帶著父母一起觀看《我和我的父輩》,成了這個假期許多成年子女致敬父輩、孝順父母、傳承信念的方式。
“我帶著父親去看了《我和我的父輩》,這是父親此生第二次走進影院。父親為單位、為家庭操勞一生,卻連花錢看電影都舍不得。趁著這次國慶檔,我帶著生病的父親看了這場電影,父親看得又哭又笑,仿佛看到了他們那一代人奮斗的影子。作為子女,我真是又欽佩、又欣慰!”美團App的購票留言區裡,一位南京觀眾的留言獲得萬人點贊。“期盼早日康復!”“願你今后每個國慶都可以陪父母去影院!”“致敬父輩,中華民族永不朽!”情感的感染、精神的接力、信念的傳承,使今年國慶檔成為一道格外動人的“精神風景”。
沉浸式體驗,
文博場館裡品味千年文韻
在揚州中國大運河博物館“運之河”數字體驗廳內,水在環形的屏幕和地面的投影上流動、變幻,人群中發出“哇”的驚嘆,有年幼的孩子蹲下或坐下,試圖去抓腳邊游動的數字之魚。船兒挂著白帆在波浪中搖晃、紅桃綠竹在河岸邊隨風擺動、剎那間所有的荷花都開放……運河之美在數字技術的加持下如夢似幻。
特意從南京趕來的大學生趙宇澄告訴記者:“門票是提前一周在線上預約的,免費場館有這麼好的體驗,國慶期間這一趟太值了。”最讓他震撼的還不是大運河通史展——辦這樣的展覽是博物館的看家本領,而是各類人群都能找到自己感興趣的場館,喜歡歷史的看文物,帶孩子的家長可以去看濕地生態展,喜歡炫酷體驗的可以體驗數字展,探索意願強的孩子可以參加“密室逃脫”,愛發朋友圈的人可以到實景搭建的運河街肆打卡拍照……
事實上,每個展廳的觀眾都不少。館長鄭晶告訴記者,國慶節期間,中運博每天放出1萬張預約票,次次一搶而空。從策展之初,博物館就希望這是個“不唯一”的博物館,參觀、休閑、“遛娃”、打卡、看非遺表演甚至是相親,各類人群都能在這裡找到興趣點。“我們希望給參觀者更多、更美好的參觀體驗,但目標又不止於此。”鄭晶說,“我們還希望這座中國大運河的新地標能夠成為一個旅游目的地,以文旅融合的姿態服務於地方發展。”
9月29日起試運行的蘇州博物館西館一開放就遇到黃金周,每天一萬人的預約客流考驗著博物館的運維能力。這裡有蘇州第一個通史展,有蘇作工藝展,還有國際合作展,首期展出了267件自大英博物館借展的古羅馬文物,展期長達一年,創了中國博物館借展的紀錄。
“羅馬:城市與帝國”展廳,在外企工作的李力帶著10歲的兒子租了VR眼鏡觀展,不僅文物變得更加立體可感,而且仿佛置身世界聞名的古羅馬斗獸場。李力告訴記者,全家去意大利旅行的計劃因新冠肺炎疫情中斷,這個展覽讓孩子可以不出國就看到古羅馬文物,VR設備還帶來了非凡的觀展體驗,這讓父子倆都覺得受益匪淺。他說:“‘雙減’政策實施以后,孩子有更多的時間發展興趣,博物館是一扇看文化的窗口,以后隻要有新展,我就帶孩子來。”
蘇州博物館常務副館長謝曉婷告訴記者,蘇博本館關注江南文化的體驗與展示,西館則力圖建成世界文化與中國文化的展示地,接下來除了世界文明史與中國文明史兩個系列展覽外,還將嘗試展示世界文化遺產和現當代藝術展,讓西館更有國際視野也更加時尚化、年輕化。“以前人們常說博物館是教育場館,而現在更強調它的公共文化服務屬性,人們也許來看展,也許是要買文創,也許只是單純想喝杯咖啡,我們的服務越全面,就越能照顧到每個觀眾的感受。”謝曉婷說,“這是博物館理念的進步,我們希望能讓觀眾一次又一次地來,讓逛博物館成為更多人的生活方式。”
感悟黨史、禮贊祖國,是國慶期間各大場館裡文化活動的主旋律。10月3日,記者來到位於南京長江路上的江蘇省美術館(新館),觀眾經過預約、現場出示健康碼、測量體溫等流程之后,即可進入展廳觀展。步入這裡的“偉業——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書法大展巡展·南京”現場,觀眾正在有序參觀。這場由中國國家博物館、中國書法家協會、江蘇省文化和旅游廳聯合主辦的書法大展,引來眾多書法愛好者和普通市民的熱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