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y example
作者举了一个小例子来说明PBT算法的好处,虽然有点牵强,但是也有一定道理。 作者假设了一个优化函数:\(Q(\theta)=1.2-(\theta_0^2+\theta_1^2)\),目标是求该函数的最大值。我们不知道具体函数,只知道该函数的形式是\(\hat{Q}(\theta|h)=1.2-(h_0\theta_0^2+h_1\theta_1^2)\),其中\(h_0,h_1\)是超参数,\(\theta_0,\theta_1\)是参数。作者对比了PBT,只有替换(exploit)的PBT,只有加随机扰动(explore)的PBT和网格搜索。作者设置了只有两个worker的PBT算法,即初始化两个模型。其中,参数初始化为\(\theta=[0.9,0.9]\),超参数分别设置为\(h=[1,0]\)和\(h=[0,1]\)。每更新5步设置一个checkpoint。
从上图可以看出,结果显然是PBT效果好。作者举的这个例子比较极端,不过也确实能说明一些道理。就是说在训练过程中超参数也需要不断修正以找到最优值,而PBT算法刚好可以做到这一点。
其他环境效果展示
作者还在一些具体场景上做了实验,比如强化学习,机器翻译,对抗网络等等。这里贴出部分结果,详细参看原文。
效果提升展示
baseline曲线对比
对照实验(ablation experiments)
五.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简单,效果不错,实验结果也在情理之中。除了算法,其算力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比如RL的实验里worker数量是10-80个,MT里是32个,GAN里是45个,这个算力普通实验室要做类似工作代价还是比较高的。不过在当前的大环境下,没有算力确实是寸步难行,特别是R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