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S和UNIX之间仍然会时不时爆发一些派系之争,且大多数情况下都是ITS一方挑起的。但随着1990年最后一台ITS机器的关机停用,狂热分子们也不得不放下立场,伴随着不同程度的抱怨,他们大多融入了UNIX文化。
(3)Berkeley UNIX vs AT&T UNIX最大的对立来自于Berkeley UNIX和AT&T UNIX的爱好者。偶尔你还可以发现那个时期的招贴画:卡通化的“星球大战”X翼战机从画着AT&T标识的死星的爆炸中疾驶而出。Berkeley黑客们喜欢把自己比做是反抗军,矛头直指那些没有灵魂的商业帝国,而AT&T UNIX虽然在市场份额上从来没有超过BSD/SUN组合,却赢得了标准之战。1990年,AT&T UNIX和BSD UNIX已经很难区分,因为彼此都吸纳了对方的很多新特性。
(4)其他分支的黑客另外一股势力也开始成长,第一台个人电脑在1975年开始进入市场,苹果公司于1977年成立。
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势头越来越清晰,并吸引着新一代聪明的年轻人,他们的语言是BASIC,这种语言是如此简陋,以至于PDP-10信徒和UNIX爱好者都认为这简直不值得去蔑视。
DOS和Mac黑客们的数量已经超过了“网络部落”,但他们没有产生一种有自我意识的文化,其间有五十多种技术如蜉蝣般生死交替,但从来没有稳定到可以发展出俚语、传说和轶事这类的公共传统文化。
3、黑客与骇客1984年,当 Ma Bell 被拆分后,UNIX第一次成为AT&T支持的产品,黑客圈形成了两大阵营,一边是围绕Internet和Usenet而形成的相对有凝聚力的“网络部落”(他们中绝大多数使用运行着UNIX的小型机或工作站级别的机器),一边则是没有网络的分散在各个角落的微机爱好者。这一阶段,一些严重的计算机破坏(cracking)事件开始被主流媒体报道,记者们误用黑客(hacker)一词来形容那些破坏者,这种不幸的误用一直延续至今。
其实应该叫骇客(Cracker)。两者最根本的区别是:黑客搞建设,骇客搞破坏。
将真实身份隐藏在虚假名字后面是骇客、warez d00dz以及其他不入流家伙们幼稚而愚蠢的行为。黑客不会这么做,黑客以自己的作为为荣,并愿意把自己的作品与真名相联系。
4、GNU/Linux (1)UNIX 的衰落UNIX曾经承诺的跨平台可移植性,在多个专有UNIX版本的争吵声中看不到任何希望,这些专有UNIX商家表现得如此沉闷、盲目和没有市场能力,以至于微软凭借Windows操作系统,从他们手中抢走很多市场份额。
技术上的个人英雄主义时代已经终结,软件工业和新生的互联网,将会越来越多受微软这类大型企业控制。
(2)GNURichard M.Stallman(人们更熟悉他的名字缩写RMS,这也是他常用的登录名)离开实验室,创建了自由软件基金会(FSF:Free Software Foundation),献身于生产高质量的自由软件。Steven Levy称赞他为“最后一个真正的黑客”,幸好没被他说中! RMS的宏大计划是黑客文化在上世纪80年代遭遇变迁的典型例证——1982年他开始用C语言重新构建整个UNIX的克隆,并免费发布,这就是广为人知的GNU(Gnu's Not UNIX,这是一种递归式的缩写)操作系统,GNU迅速成为黑客活动的焦点,而ITS的精神和传统,作为以UNIX和VAX为主的新一代黑客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籍此得到了保全。事实上,在其后大约十多年里,RMS的自由软件基金会在很大程度上定义了黑客文化的公共意识形态,Richard M.Stallman本人则毋庸置疑地成为了整个黑客文化部落的唯一精神领袖。
(3)LinuxLinus Torvalds的学生有了施展才能的空间,1991年,他开始为386机器开发自由UNIX内核,使用的正是FSF提供的软件套件。Linus很快获得了成功并吸引了互联网上的黑客们,他们帮助Linus一同开发Linux:一个全功能的UNIX,源代码完全免费,而且可以再发布。
Linux最重要的特点不是技术上的,而是社会学上的。在Linux被开发出来之前,所有人都认为,如果软件复杂到操作系统这样的程度,就必须要有一个精心协作的团队,团队要比较小,而且紧密互动,不管是以前还是现在,这都是很典型的开发模式。
Linux几乎从一开始就发展出一条完全不同的路,其开发更像是仅通过互联网合作的大量志愿者的随意之作。在质量方面,没有严格的标准也没有一个强有力的机构来管理,他们只是执行一个简单得有点幼稚的策略:每周发布,并在接下来几天内获取数百个用户的反馈。他们创造了一种类似达尔文“物竞天择”的选择机制,被选择对象则是开发者们所做的种种软件修改。让所有人吃惊的是,这种方式工作得非常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