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爱国主义精神厚植家国情怀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提出“坚持各民族一律平等,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实现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显著优势”。这不仅意味着党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极度重视,也表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而家国情怀与文化自觉正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情感归宿与文化基础。

  回顾中华文明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个人与国家命运的统一几乎成为世代中国人的共识。汉代的司马迁“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北宋的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这种共识渗透在每一代中国人的核心价值理念当中,它来自于个人对客观历史的认知,也体现出了个人对国家共同体中维护其他同胞利益的责任感,更成为了中华文化中象征着自强、自尊和自爱的集体文化基因,它本身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认同的要素,并且构成了一套完整的使得个人经由国家最终又回归个人的作为价值追求的家国体系。在不同的历史、不同的时代背景之下,每当中华民族面临危机存亡之际,爱国主义总有其特定的历史含义。作为现代民族国家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是自鸦片战争以来不断觉醒、不断融合的新中国。今天的中国有五十六个民族,这五十六个民族汇聚在一起,共享一种文明,共建一个家园,就形成了今天的中华民族,就构成了今天中国的现实面貌,也就成为了今天所有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所要寄托的对象。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中华文明中的爱国主义精神不仅仅是对自我成就的一种希冀,它同时更是对天下同胞的一种奉献和情感寄托。爱国主义之所以崇高,也正是在于爱国主义中所体现出来的奉献精神。在今天,中国从不缺少脊梁,他们既是程开甲、袁隆平、屠呦呦、南仁东等爱国主义者,他们也是吕保民、王有德、格桑德吉、李春燕等爱国主义者……还有成千上万这样的脊梁,他们虽然身处岗位不同,社会职责有别,但是在他们身上都体现了中国人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家国情怀,为国家的繁荣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人民群众创造了历史,中国人创造了中国奇迹。

  今天的中国屹立在世界东方,爱国主义精神不仅是每一个中国人家国情怀的自我体认,也是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和自我认同。今天的中国由五十六个民族组成,经过近代历史的洗礼,各族人民克服了地域、习俗、宗教等方方面面的差异最终走到一起,共同拥有和建设了今天的中国,并共同拥有和共享了为全世界人民所公认的名字:中国人。对外而言,爱国主义精神体现着整个中华文明的自尊与自强,是中华文明共同体的价值共识;对内而言,它还体现着中国各族人民对于平等、尊重、互爱以及共建美好家园的一致愿望,是中国各族人民共同的追求和体认。奠基于中华民族古老文明的爱国主义精神虽久经风霜,却无疑在当今世界大放异彩。爱国主义精神是中国文化自强的精神而非强权的精神。这种精神催人奋进,但从不狂热躁动;这种精神感人肺腑,但从不飞扬跋扈;这种精神发人深省,却也历久弥新。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10bb3a40b82f577e893260ccd97488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