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评:衣食住行是生活必须的,就不该成为可以炒作的东西,炒作这些危害国家安全。下面所有解决办法都不可能从根本上抑制房价,这是现行房产政策的问题。如果政府制定政策,推进公交附近建立或收购大量保障房,保证每个家庭可以用“国民价格”买(租)到一套保障房,且每个家庭仅可以拥有一套,仅可交易给政府。商品房不需要公交便利,但可配置豪华,作为奢侈品供应。我们每个人都要吃饭,馒头、米饭、咸菜,这是基本生存需要,不能家家都吃得起鲍鱼。我们每个人都在工作、缴税,让政府保证我们的生存,所以我们要能吃上饭(保证房),不要鲍鱼(商品房)。关心鲍鱼价格的人是少数,关心馒头多少钱一个的是多数。
经历2009年的“高歌猛进”,近期在政府频频出招下,楼市进入博弈阶段。关于房价下一步走势,争议从没像现在这样激烈。而由此引发的怎样管房价、物业税该不该征、央企要不要退出房地产市场、楼市“预售制”该不该取消等问题,成为代表委员关注的焦点。
焦点一:政府的“楼市角色”
观点1:房价只能靠政府调控
张亚忠委员:房价过快上涨,事关民生大计,只能靠政府调控。在造成房价过高的因素中,地价高是关键之一,背后是地方政府的“土地财政”支撑,只有政府才能调控地价。
观点2:应厘清社会政策产业政策界限
杨先明委员:政府应厘清角色定位:一方面,保障公民住房权是政府职责;另一方面,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是政府制定的产业政策之一。目前,政府的关注点应是厘清社会政策与产业政策的界限,确保公民住房权。对商品房市场,政府主要管规则制定,让市场公平竞争。
点评:新加坡有70%的人住在政府提供的房子里,香港有50%。本轮房地产调控中,增加保障性住房供给首当其冲。不论政府如何调控,确保“居者有其屋”,防止房价过快上涨,将始终是两大着力点。
焦点二:央企该不该退出
观点1:央企应定位在提供保障性住房
王刚代表:央企买地当“地王”,助推了房地产价格高涨。央企经营定位应重新调整,以生产性经营特别是公益事业为主,兼顾社会效益,定位在提供保障性住房上。
观点二:央企应以公平竞争身份进入
贾康委员:如果央企以公平竞争的身份进入房地产业,也不能说不允许,房地产准入不能简单地把央企排除掉。
点评:无论央企、民企,市场竞争机制公平性都至关重要。国企特别是央企退出楼市的呼声,一是对“融资”等不平等市场机制的提醒,二是对规范房地产投资行为的要求。
焦点三:物业税该不该开征
观点1:能抑制房地产投资和投机
贾康委员:目前是推行物业税改革一个很好的“时间窗口”。首先能抑制日益严重的房地产投资和投机行为。由过去卖地的一次性收入,转变为保有的长期性收入,是一举两得的改革举措。
观点2:会增加房地产投资保有成本
王刚代表:现行市场格局下,开征物业税会增加房地产投资和保有成本,使房价水涨船高。房价依然是市场供求的反映,跟物业税关系不大。
点评:去年我国土地出让总收入近1.6万亿元。不过,燃油税开征了,收费站并未消失。物业税开征后,各地的“土地财政”会改变吗?房价会由此告别“过快上涨”吗?相关问题的解决,尚有待配套政策法规的研究。
焦点四:“预售制”该不该取消
观点1:正着手完善取消议案
马克宁代表:“预售制”有三大弊端:买房人只见图纸,房屋质量等问题层出不穷;诱发开发商延期交房,甚至“携款潜逃”;开发商提前收回成本,通过囤积居奇步步推高房价。“为此,我正着手完善取消‘预售制’的议案。”
观点2:“预售制”没退出必要
王超斌委员:“预售制”没有退出必要。解决房子质量、开发商潜逃等问题,重在完善市场监管。房价过高,销售方式的影响非常小。
点评:取消“预售制”是把双刃剑。一方面可以整顿混乱的房地产市场,提高开发商进入门槛;另一方面又增加开发商的成本,进而可能抬高房价。在楼市调控中,是取消“预售制”,还是加强政府监管,应鼓励各地探索。
焦点五:今年房价是涨是跌?
观点1:一些地区可能下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