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天前,记者再度随省有关专家学者来到盘锦市盘山县羊圈子镇才屯村,眼前修缮一新的著名抗日爱国将领王铁汉故居鲜活地呈现着百年光阴。此时距记者首次到此采访,整整相隔10年。
王铁汉是站在中国十四年抗战起点上“九一八”之夜率先武装反抗的东北军将士代表。考察过加固、修缮后的王铁汉故居,专家学者们一致建议将故居进一步建成纪念馆,以进一步发挥其传承历史、服务社会、文化传播、社会教育、推动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等功能。
2010年的故居旧貌
十年前,找到危房故居
2010年夏,记者随省及盘锦市有关专家学者来到盘山县羊圈子镇才屯村,找到了王铁汉故居,一个有100多年房龄的老宅。此前,北大营遗址已被拆除,有关专家学者开始寻找能够见证在北大营打响“抗日第一枪”的各种佐证。根据有关线索,终于找到了这个王铁汉出生地的故居。
据史料记载,1931年9月18日,时任东北军陆军第七旅六二〇团长的王铁汉率团与同旅另外两个团驻扎在沈阳北大营。那夜,埋伏在北大营围墙外面的日军独立守备队第二大队的步兵向北大营发起攻击。王铁汉接到“不准抵抗”的命令。次日凌晨1时40分,日军开始接近王铁汉团,并炮击营房。这时,上面再次严令不准抵抗。王铁汉激愤地回答:“敌人侵我国土,攻我兵营,斯可忍,则国格、人格全无法维持,而且现在官兵愤慨,都愿与北大营共存亡。敌人正炮击本团营房,官兵不能持枪待毙。”他毅然下令还击。就这样,东北军将士顶着上面“不抵抗命令”打响北大营突围战。
“王铁汉故居”石牌
当时,王铁汉故居为村民才景文一家居住。从外观上看,房檐底下的椽子有些腐朽枯烂,墙体由石头和砖构成。屋内的墙体由泥土抹制而成,檩子和椽子已呈黑色,如碳柱一般。炕为南炕,灶台在东屋。才景文介绍,泥墙、檩子、椽子、带轴的对开木门都是老宅的,只有窗子和灶台是后来改建的。记者目测,房子东西长度约7米,南北宽约6米,房高约2.5米,院落长约30米。才景文坦言,这处老宅原有5间房,5年前儿子盖房子拆掉了其中3间。种种迹象表明,老宅状况亟待保护。
一年前,修缮再现原貌
修缮后的故居南院
在妥善迁出住在王铁汉故居的村民后,2019年7月伊始,盘锦市文物管理部门启动爱国将领王铁汉故居保护工程,对这处老宅采取“修旧如旧”原则进行加固、修缮,再现原貌。
查阅史料得知,王铁汉祖籍山东,其家族于清代末期移民至盘锦地区定居。该故居为王铁汉曾祖举家迁至辽宁后的自建房屋。王铁汉于1902年出生在此,并度过童年和少年时光。该建筑在王铁汉外出求学后,由王氏亲属居住,后由后才屯王氏旁系族人居住。
修缮后的故居内景
2012年10月,盘锦市公布王铁汉故居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10月,省政府公布该故居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对于王铁汉故居的价值,盘锦市文物管理办公室工作人员认为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该故居承载了与王铁汉相关的东北抗日爱国将士的事迹线索。二是民居建筑价值。该故居是盘锦地区典型的囤顶民居,建筑构件就地取材,具有浓郁的地方传统建筑工艺特色,体现了清末传统地方民居独特的建造特征,具有特定时代的典型民居风格。三是社会科学价值。该故居是清代晚期关内移民落户辽宁地区的实物见证,是研究辽宁地区移民社会的重要载体。
维修勘察表明,王铁汉故居为七开间砖、石、木混合结构的囤顶民居,坐北朝南,原有院墙不存。现有房间分隔方式、炕灶位置均非早期原状。建筑东西山墙均有毗邻搭建,对原有建筑风貌改变较大。而且,故居建筑构件普遍老化、病害,部分屋面和墙体已经坍塌,多次不规范的自发性维修导致原有建筑形制改变,细节缺失和破坏。此前,省文物局组织省文物保护工程有关专家明确提出维修要尽量保留原有信息,采用原工艺、原材料,保持建筑原貌和历史沧桑感。据此,维修工作主要是加固、修缮,要不改变原状、真实、完整地保护文物建筑的历史过程中形成的价值及体现价值的状态,经修缮使该文物建筑恢复到清末及民国时期的状态。经过紧张施工,维修工作当年10月完工。
王铁汉出生的西屋
今年,专家呼吁建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