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d的运行级别与服务管理命令简介

从很久很久以前我们就在使用静态运行级别。而systemd提供了更为动态灵活的机制,来管控你的系统。

systemd的运行级别与服务管理命令简介

在开始介绍systemd命令前,让我们先简单的回顾一下历史。在Linux世界里,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一方面Linux和自由软件(FOSS)在不断的向前推进,另一方面人们对这些变化却不断的抱怨。这就是为什么我要在此稍稍提及那些反对systemd所引起的争论的原因,因为我依然记得历史上有不少类似的争论:

诸如此类...就像我之前常常说的一样,变化总是让人沮丧。这些该死的变化搅乱了我的工作流程,这可不是一件小事情,任何业务流程的中断,都会直接影响到生产力。但是,我们现在还处于计算机发展的婴儿期,在未来的很长的一段时间内将会持续有快速的变化和发展。想必大家应该都认识一些因循守旧的人,在他们的心里,商品一旦买回家以后就是恒久不变的,就像是买了一把扳手、一套家具或是一个粉红色的火烈鸟草坪装饰品。就是这些人,仍然在坚持使用Windows Vista,甚至还有人在使用运行Windows 95的老破烂机器和CRT显示器。他们不能理解为什么要去换一台新机器。老的还能用啊,不是么?

这让我回忆起了我在维护老电脑上的一项伟大的成就,那台破电脑真的早就该淘汰掉。从前我有个朋友有一台286的老机器,安装了一个极其老的MS-DOS版本。她使用这台电脑来处理一些简单的任务,比如说约会、日记、记账等,我还用BASIC给她写了一个简单的记账软件。她不用关注任何安全更新,是这样么?因为它压根都没有联网。所以我会时不时给她维修一下电脑,更换电阻、电容、电源或者是CMOS电池什么的。它竟然还一直能用。它那袖珍的琥珀CRT显示器变得越来越暗,在使用了20多年后,终于退出了历史舞台。现在我的这位朋友,换了一台运行Linux的老Thinkpad,来干同样的活。

前面的话题有点偏题了,下面抓紧时间开始介绍systemd。

运行级别 vs. 状态

SysVInit使用静态的运行级别来构建不同的启动状态,大部分发布版本中提供了以下5个运行级别:

单用户模式(Single-user mode)

多用户模式,不启动网络服务(Multi-user mode without network services started)

多用户模式,启动网络服务(Multi-user mode with network services started)

系统关机(System shutdown)

系统重启(System reboot)

对于我来说,使用多个运行级别并没有太大的好处,但它们却一直在系统中存在着。 不同于运行级别,systemd可以创建不同的状态,状态提供了灵活的机制来设置启动时的配置项。这些状态是由多个unit文件组成的,状态又叫做启动目标(target)。启动目标有一个清晰的描述性命名,而不是像运行级别那样使用数字。unit文件可以控制服务、设备、套接字和挂载点。参考下/usr/lib/systemd/system/graphical.target,这是CentOS 7默认的启动目标:

[Unit]

Description=GraphicalInterface

Documentation=man:systemd.special(7)

Requires=multi-user.target

After=multi-user.target

Conflicts=rescue.target

Wants=display-manager.service

AllowIsolate=yes

[Install]

Alias=default.target

现在再看看unit文件长什么样? 我来给大家找个例子。 unit文件存放在下面的两个目录下:

/etc/systemd/system/

/usr/lib/systemd/system/

我们可以修改第一个目录中的文件来进行自定义配置,而第二个目录中的文件是包安装时保存的备份。/etc/systemd/system/的优先级高于/usr/lib/systemd/system/。不错,用户优先级高于机器。下面是Apache Web server的unit文件:

[Unit]

Description=TheApache HTTP Server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171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