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的韩大爷几乎每天都到小区里的健身场地锻炼。有一天,他发现常用的三位扭腰器缺失了一个底盘,韩大爷赶忙打开手机里的“昊管家”软件,扫描器材上的二维码,一键报修。报修信息很快同步至体育部门和器材生产企业,没多久,损坏的器材就修好了。
随着健身器材的升级和推广以及全民健身信息化平台的搭建,社区体育设施的维护有了新助力。
信息化管理让维护更精准
社区体育设施的老旧损毁、器材超期服役等问题不容忽视。如何准确掌握设施信息,快速处理?信息化是有效的解决之道。
2018年以来,湖北省武汉市体育局通过第三方机构“昊管家”平台,对全市超过20万件户外体育设施进行现场考察、逐件统计,让每一件器材有了自己的“身份证”。该平台负责人张硕潮介绍说:“各类器材的位置、照片、安装时间、报废年限等10余种数据都被记录在系统内,可以报修、维修监督、在线审批、修复反馈,实现了对社区健身设施的全流程管理、监控。”
上海市已经建成社区体育设施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1.7万余处社区体育设施的二维码全覆盖,市民只需手机扫码,就可获取健身指导和报修服务。在这一平台上,市民可以查询到每一处健身设施的基本信息,包括建成时间、器材介绍和锻炼指导视频、监督和维修人员及电话等。
搭建信息化管理平台维护社区体育设施,已经在全国多个城市展开。张硕潮介绍,“昊管家”在湖北、湖南、陕西等地布点,帮助各地体育设施实现有序管理。
为了对全国各地公共体育场馆的开放进行监管,提升场馆服务质量,国家体育总局指导开发的全民健身信息服务平台将大型公共体育场馆的信息数据纳入其中。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公共服务处处长赵爱国表示,未来该平台会逐步与各地管理平台的有关数据联通,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更多的社区体育设施进行科学管理。
创新性研发让器材更智能
健身器材向智能化迈进。华中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教授陈元欣介绍,新一代智能健身器材自带的二维码集成了多种功能,居民扫码就能了解器材使用方法、观看演示视频,将手机与器材互联后还可以记录健身数据、进行体质监测。
总体来看,目前各地智能健身器材的应用多配置在室外。如今,吉林省长春市计划在市区公园内引入无人健身房,满足冬季寒冷天气下市民的健身需求。
“借助科技的力量,社区体育设施维护减少了中间环节。”陈元欣说,“无人值守的健身房模式将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人力维护成本,人脸识别技术和远程监控的运用则可以让使用者更加爱惜器材。”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对企业研制智能健身器材设备进行了积极引导和支持。“近年来,国家体育总局有关部门组织研制并大力推广关于智能健身器材、智慧化健身场所标准,指导支持有关机构建立室外健身器材信息化管理服务系统,连续两年招标采购智能健身器材在全国投放,希望这些工作能推动鼓励企业加强研发创新。”赵爱国说。
人性化服务让管理更高效
从满足群众需求和提高基层政府组织工作效率的角度出发,让社区体育设施真正发挥作用,还要在管理方式上花些心思。
为了让社区在开展群众文体活动时更得心应手,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棘洪滩街道出台专项奖补基金政策,每年拨付200万元支持街道辖区内各社区开展文体活动和修缮文化体育设施。该街道所辖西毛家庄社区利用这笔基金翻新了社区文体中心,“室内乒乓球室、舞蹈室定期开放,下雨天也能锻炼,大家有了‘文体赶集地’。” 城阳区体育发展中心副主任马晓波说。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在2019年对北京市50个小区的社区体育发展现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显示,社区体育器材一般由政府通过体育彩票公益金采购和投放,在种类和数量上往往无法完全满足居民需求;居委会如果额外购买,需要向街道申请资金,申报流程较为繁复。
因此课题组建议,涉及社区体育的专项资金由原先的事项审批,改为按小区人口数量直接下拨,社区居委会将每年获得的体育专项资金金额和使用情况进行公示,居民进行监督。居委会直接掌握资金的使用权,方便及时补充社区体育器材,不仅能够提高工作效率,还能提升居委会服务的积极性。
清华大学体育产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雪莉认为,社区体育设施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居委会和物业都是重要的参与者,这三方应该明确分工、互相沟通、各司其职,让社区体育蓬勃发展。
《 人民日报 》( 2020年07月24日 12 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