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redis基本命令 hash
1.单个增加--修改(单个取出)--没有就新增,有的话就修改
hset(name, key, value)
name对应的hash中设置一个键值对(不存在,则创建;否则,修改)
参数:
name,redis的name
key,name对应的hash中的key
value,name对应的hash中的value
注:
hsetnx(name, key, value),当name对应的hash中不存在当前key时则创建(相当于添加)
2 批量增加(取出)
hmset(name, mapping)
在name对应的hash中批量设置键值对
参数:
name,redis的name
mapping,字典,如:{'k1':'v1', 'k2': 'v2'}
如:
hget(name,key)
在name对应的hash中获取根据key获取value
hmget(name, keys, *args)
在name对应的hash中获取多个key的值
参数:
name,reids对应的name
keys,要获取key集合,如:['k1', 'k2', 'k3']
*args,要获取的key,如:k1,k2,k3
如:
3.取出所有的键值对
hgetall(name)
获取name对应hash的所有键值
4.得到所有键值对的格式 hash长度
hlen(name)
获取name对应的hash中键值对的个数
5.得到所有的keys(类似字典的取所有keys)
hkeys(name)
获取name对应的hash中所有的key的值
6.得到所有的value(类似字典的取所有value)
hvals(name)
获取name对应的hash中所有的value的值
7.判断成员是否存在(类似字典的in)
hexists(name, key)
检查name对应的hash是否存在当前传入的key
8.删除键值对
hdel(name,*keys)
将name对应的hash中指定key的键值对删除
9.自增自减整数(将key对应的value--整数 自增1或者2,或者别的整数 负数就是自减)
hincrby(name, key, amount=1)
自增name对应的hash中的指定key的值,不存在则创建key=amount
参数:
name,redis中的name
key, hash对应的key
amount,自增数(整数)
10.自增自减浮点数(将key对应的value--浮点数 自增1.0或者2.0,或者别的浮点数 负数就是自减)
hincrbyfloat(name, key, amount=1.0)
自增name对应的hash中的指定key的值,不存在则创建key=amount
参数:
name,redis中的name
key, hash对应的key
amount,自增数(浮点数)
自增name对应的hash中的指定key的值,不存在则创建key=amount
11.取值查看--分片读取
hscan(name, cursor=0, match=None, count=None)
增量式迭代获取,对于数据大的数据非常有用,hscan可以实现分片的获取数据,并非一次性将数据全部获取完,从而放置内存被撑爆
参数:
name,redis的name
cursor,游标(基于游标分批取获取数据)
match,匹配指定key,默认None 表示所有的key
count,每次分片最少获取个数,默认None表示采用Redis的默认分片个数
如:
第一次:cursor1, data1 = r.hscan('xx', cursor=0, match=None, count=None)
第二次:cursor2, data1 = r.hscan('xx', cursor=cursor1, match=None, count=None)
...
直到返回值cursor的值为0时,表示数据已经通过分片获取完毕
12.hscan_iter(name, match=None, count=None)
利用yield封装hscan创建生成器,实现分批去redis中获取数据
参数:
match,匹配指定key,默认None 表示所有的key
count,每次分片最少获取个数,默认None表示采用Redis的默认分片个数
如:
1.增加(类似于list的append,只是这里是从左边新增加)--没有就新建
lpush(name,values)
在name对应的list中添加元素,每个新的元素都添加到列表的最左边
如:
保存顺序为: 33,22,11
扩展:
r.rpush("list2", 11, 22, 33) # 表示从右向左操作 print(r.llen("list2")) # 列表长度 print(r.lrange("list2", 0, 3)) # 切片取出值,范围是索引号0-32.增加(从右边增加)--没有就新建
r.rpush("list2", 44, 55, 66) # 在列表的右边,依次添加44,55,66 print(r.llen("list2")) # 列表长度 print(r.lrange("list2", 0, -1)) # 切片取出值,范围是索引号0到-1(最后一个元素)3.往已经有的name的列表的左边添加元素,没有的话无法创建
lpushx(name,value)
在name对应的list中添加元素,只有name已经存在时,值添加到列表的最左边
更多:
4.往已经有的name的列表的右边添加元素,没有的话无法创建
r.rpushx("list2", 99) # 这里"foo_list1"之前已经存在,往列表最右边添加一个元素,一次只能添加一个 print(r.llen("list2")) # 列表长度 print(r.lrange("list2", 0, -1)) # 切片取出值,范围是索引号0到-1(最后一个元素)5.新增(固定索引号位置插入元素)
linsert(name, where, refvalue, value))
在name对应的列表的某一个值前或后插入一个新值
参数:
name,redis的name
where,BEFORE或AFTER
refvalue,标杆值,即:在它前后插入数据
value,要插入的数据
6.修改(指定索引号进行修改)
r.lset(name, index, value)
对name对应的list中的某一个索引位置重新赋值
参数:
name,redis的name
index,list的索引位置
value,要设置的值
7.删除(指定值进行删除)
r.lrem(name, value, num)
在name对应的list中删除指定的值
参数:
name,redis的name
value,要删除的值
num, num=0,删除列表中所有的指定值;
num=2,从前到后,删除2个; num=1,从前到后,删除左边第1个
num=-2,从后向前,删除2个
8.删除并返回
lpop(name)
在name对应的列表的左侧获取第一个元素并在列表中移除,返回值则是第一个元素
更多:
rpop(name) 表示从右向左操作
9.删除索引之外的值
ltrim(name, start, end)
在name对应的列表中移除没有在start-end索引之间的值
参数:
name,redis的name
start,索引的起始位置
end,索引结束位置
10.取值(根据索引号取值)
lindex(name, index)
在name对应的列表中根据索引获取列表元素
11.移动 元素从一个列表移动到另外一个列表
rpoplpush(src, dst)
从一个列表取出最右边的元素,同时将其添加至另一个列表的最左边
参数:
src,要取数据的列表的name
dst,要添加数据的列表的name
12.移动 元素从一个列表移动到另外一个列表 可以设置超时
brpoplpush(src, dst, timeout=0)
从一个列表的右侧移除一个元素并将其添加到另一个列表的左侧
参数:
src,取出并要移除元素的列表对应的name
dst,要插入元素的列表对应的name
timeout,当src对应的列表中没有数据时,阻塞等待其有数据的超时时间(秒),0 表示永远阻塞
13.一次移除多个列表
blpop(keys, timeout)
将多个列表排列,按照从左到右去pop对应列表的元素
参数:
keys,redis的name的集合
timeout,超时时间,当元素所有列表的元素获取完之后,阻塞等待列表内有数据的时间(秒), 0 表示永远阻塞
更多:
r.brpop(keys, timeout) 同blpop,将多个列表排列,按照从右像左去移除各个列表内的元素
14.自定义增量迭代
由于redis类库中没有提供对列表元素的增量迭代,如果想要循环name对应的列表的所有元素,那么就需要:
获取name对应的所有列表
循环列表
但是,如果列表非常大,那么就有可能在第一步时就将程序的内容撑爆,所有有必要自定义一个增量迭代的功能:
def list_iter(name): """ 自定义redis列表增量迭代 :param name: redis中的name,即:迭代name对应的列表 :return: yield 返回 列表元素 """ list_count = r.llen(name) for index in range(list_count): yield r.lindex(name, index) # 使用 for item in list_iter('list2'): # 遍历这个列表 print(i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