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nux下Unicode的使用实践笔记

最近,开始了Linux的移植工作,即将windows下开发的win32程序移植到Linux下面。在移植过程中,被宽字符和Unicode的转换折腾了半天,最终成功移植。下面将查到的资料和自己的一些总结做如下说明:

首先,简单的介绍一下Unicode的概要。

Unicode 通常用作涉及双字节字符编码方案的通用术语。Unicode CCS 3.1 的官方称谓是 ISO10646-1 通用多八字节编码字符集(Universal Multiple Octet Coded Character Set,UCS)。Unicode 3.1 版本添加了 44,946 个新的编码字符。算上 Unicode 3.0 版本已经存在的 49,194 个字符,共计 94,140 个。

UNIX 中,使用得最多的字符编码方案是 UTF-8。 它考虑到了对整个 Unicode 全部页和平面的全面支持,而且它仍能正确的识别 ASCII。除了 UTF-8 的其他选择还有:UCS-4、UTF-16、UTF-7.5、UTF-7、SCSU、HTML 和 JAVA。

Unicode 转换格式(Unicode Transformation Formats,UTFs)是一种通过映射多字节编码中的值来支持 Unicode 的字符编码方案。本文将分析最流行的格式 ― UTF-8 字符编码系统。

UTF-8

UTF-8 转换格式正逐步成为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交换国际文本信息的方法,因为它可以支持世界上所有的语言,而且它还与 ASCII 兼容。UTF-8 使用变长编码。从 0 到 0x7f(127)的字符把自身编码成单字节,而将值更大的字符编码成 2 到 6 个字节。

有两种方法可以将 UTF-8 支持添加到 Linux 应用程序中。第一种方法,数据都以 UTF-8 形式存放在各处,这样软件改动很少(被动的)。另一种方法,被读取的 UTF-8 数据用标准的 C 语言库函数转变成为宽字符数组(转换的)。在输出时,用函数 wcsrtombs() 使字符串被转变回 UTF-8: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27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