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风扶贫队伍拉来特色产业 小山村筑巢引凤变成“富强村”

东风扶贫队伍拉来特色产业 小山村筑巢引凤变成“富强村”

在马山县庆财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里,覃庆财夫妇正在忙碌地工作着。 刘丹/摄

东风扶贫队伍拉来特色产业 小山村筑巢引凤变成“富强村”

马山立星村沃柑产业园中,村民为水果藤授粉。叶云/摄

东风扶贫队伍拉来特色产业 小山村筑巢引凤变成“富强村”

罗永翔(右二)作为马山沃柑的推介人登上了央视舞台。叶云/摄

  春节前,湖北东风商用车有限公司的员工们收到了一份特殊的节日礼物,来自东风公司定点帮扶地区——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马山县立星村的精品沃柑。

  “好吃!”“能再买一箱吗?”经历了近20小时车程的沃柑,仍保留着刚采摘时的甜蜜。“能种出这么好吃的沃柑,那里一定是个山清水秀的地方。”在品尝马山沃柑后,员工们感慨说。

  不过,如今“柑甜景美”的马山县,在5年前还是个年轻劳动力流失严重、经济产业单一的国家级贫困县。尤其在立星村,很长一段时间,“土房、泥路、荒地,只有老人、儿童留守”曾是这里的真实景象。

  2015年,立星村迎来东风公司的定点帮扶,变化就是从那时开始的。

  5年来,在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东风公司”)和马山县当地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包括立星村在内的多个村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这些特色产业不仅解决了当地村民的工作问题,大幅提高当地人均收入水平,还不断拓宽产品销售渠道,让当地老百姓致富路越走越宽。就连附近的兄弟县市也有人感慨,小山村华丽转身,成了远近闻名的“富强村”。

  小蚕场藏着大学问

  覃庆财是立星村脱贫致富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之一。

  2013年,30岁的覃庆财和妻子决定不再去广州打工,回立星村创业。“当时我们年纪已经不小了,在外打工压力大,也不稳定。我和老婆思来想去,决定回家乡试试看,希望找到更稳定的生活。”覃庆财告诉记者,在当时的立星村,不少孩子刚满18岁就外出打工,村里青壮年人口流失严重。

  经过几个月的考察,他和妻子决定从创业成本较低、劳动力需求少的种桑养蚕入手。

  大棚、选种、种桑、养蚕……起初几个月,覃庆财的创业进展得很顺利。看着自家的蚕一天天茁壮成长,他心中充满了喜悦和期待。

  不久后,覃庆财突然发现,几只蚕爬行缓慢、僵硬,反应也有些迟钝,“平时它们都是动得很活泼的,而且警觉性强、反应灵敏。”覃庆财看到几只蚕出现了吐出胃液的痕迹,顿时心里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

  “肯定是蚕病了。”覃庆财立马上网搜索相关症状和治疗办法。但试了几次后,越来越多的蚕出现了类似症状。为了防止疾病蔓延,覃庆财只好忍痛把所有出现症状的病蚕和周围的蚕全部扔掉。

  “它们都是我和老婆日日夜夜精心照顾的宝贝,一下子要扔掉当然很心疼。”他说,自己扔蚕的时候,感觉心里在滴血。

  作为门外汉,覃庆财只好和妻子一起自学种桑养蚕的知识、技巧。

  “自学毕竟进展很慢,效果也一般。”覃庆财回忆说,最开始的两年里,他们每年都会遇到几次蚕得病的情况,导致每年收入只有5万元左右。“那时候种桑养蚕就像是靠天吃饭。”

  2015年,东风公司向立星村派驻扶贫干部,两任第一书记洪光、沈拥军都曾多次到覃庆财家走访。了解到他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后,两人都帮助他联系养蚕专家。

  “在他们的帮助下,我到一些专业养蚕基地交流、学习,在那里学到了成熟的养殖技术。”覃庆财回忆起那段受益匪浅的经历,笑着说。

  随后,在东风公司扶贫工作队的推动下,覃庆财与17户贫困户通过“以奖代补资金入股”的方式,联合成立庆财种桑养蚕合作社,把传统的家庭作坊式种植培养发展为现代化的半机械化培育模式。

  合作社成立1年多就带动了40人就业,平均每人每天收入80元,还间接让521人增收。

  “刚开始时养殖规模只有5亩,后来扩大到20亩。从幼蚕到吐丝结茧只要20天左右,减去两次睡眠,喂养时间就是15天左右。”覃庆财高兴地说,现在亩产蚕茧能达到上百斤,行情好的时候,基本一亩地不到一个月就能收入3000多元。

  如今,立星村的种桑面积已经达到了500亩。覃庆财也成了村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担任村委会副主任后,他还要带领村民们一起走向致富路。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283ea6b64111e14f467dc0120e375f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