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青藏高原分水嶺隆升過程(新知)

原標題:揭秘青藏高原分水嶺隆升過程(新知)

  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橫亙於青藏高原中部,從東向西主要包括橫斷山、唐古拉山和喀喇昆侖山,是太平洋水系和印度洋水系的分水嶺,也是世界屋脊的“脊梁”。那麼,分水嶺山脈是何時隆升的?日前,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科研團隊的一項研究成果揭示了答案。

  這一成果日前發表於國際知名地學期刊《地球與行星科學通訊》上。研究不僅揭示了青藏高原東南部從低海拔沙漠到高海拔森林的重大環境轉變,還探討了青藏高原隆升對於亞洲季風格局和區域環境類型演化的驅動作用。

  由丁林院士領銜的碰撞隆升及影響團隊首次利用多種定量指標,重建了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東段的隆升歷史,研究顯示: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沖作用下,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區貢覺盆地由海拔700米的沙漠,快速隆升為海拔3800米的森林。

  論文的第一作者,中科院青藏高原所博士生熊中玉介紹,青藏高原分水嶺的形成、隆升對青藏高原乃至整個東亞地區的古環境格局都有重要影響,此前國際上缺乏對分水嶺山脈從低到高隆升過程的詳細研究。

  貢覺盆地位於橫斷山北部,是研究青藏高原分水嶺山脈隆升歷史的理想地區。2016年和2018年,科研團隊先后兩次深入西藏自治區昌都市貢覺縣北部,對貢覺盆地進行野外科考,發現了兩套截然不同的沉積地層。下部地層以風沙沉積和河流沉積為主,形成於相對干旱的環境。團隊在河流沉積的細砂岩中發現了棕櫚植物樹葉化石,顯示當時盆地氣溫較高。上部地層以湖泊沉積為主,形成於相對濕潤的環境。

  利用氧同位素古高度計和碳酸鹽古溫度計,結合棕櫚植物化石、高精度火山岩年代學、氣候模擬和前期研究成果,科研人員發現,5400萬年前,以貢覺盆地為代表的藏東南地區還是一片低地,主要受西風帶控制,氣候炎熱干燥,年均氣溫高達約24攝氏度,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生長著亞熱帶植物群。

  “到4400萬年前,在印度大陸向北俯沖作用下,貢覺盆地抬升至3800米,藏東南地區快速抬升至與現今相似的海拔高度。”論文的通訊作者丁林說。伴隨著地勢抬升,季風開始在藏東南地區起主導作用,氣候變得較為濕潤和涼爽,年均氣溫降至7攝氏度左右﹔植被類型也發生了變化,開始出現高山森林,接近現今藏東南地區的環境類型。


(責編:任志慧、鄧楠)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4313c02144b0893b8c145825875697f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