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经济的困境及破解

  民宿是乡村旅游发展到高级阶段的一种新业态。近年来,随着人们消费心理快速由物质向精神、再向文化转型,民宿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迅速红遍了大江南北,迎来了发展新机。但由于民宿经济发展迅速,内外准备不足,面临问题较多,甚至陷入了同质化严重、人文特色缺乏、经营品质不高、法律监管缺失等困境,亟待寻求破解。

  民宿经济是乡村经济的新动力

  作为乡村经济发展中非常活跃的一种新产业,民宿有着“宿在民居、乐在乡间、游在山水”的优美意境,是“有温度的住宿、有灵魂的生活、有情感的体验”。本质上,民宿因其力图将旧乡愁与新乡土完美结合,契合了大多数城里人的内心需求,自问世以来,颇受市场的青睐和追捧,不但让疲惫的市民有了适情的憩息之所,更能增加农民收入,改变乡民生活,革新村民观念,高质量推动乡村“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从而一跃成为乡村经济的新动力。

  具体来说,民宿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壮大,其意义至少有六点:一是盘活了空闲农舍。大量人去楼空甚至颓塌荒芜的民居,可以转化成经营性资产,回报高、风险小,变废为宝,重现生机;二是用活了闲散劳力。长期以来,大量被视为难于管理、没有追求的农村留守人员,突然变成了有价值的劳力,能灵活地上班挣钱;三是鲜活了农家美食。世代传承的美食,鲜为人知的秘制佳酿,不但可以共享于人,更能增添个性,展现特色,丰富游客的味蕾;四是搞活了乡村风光。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不再似空谷幽兰般寂静开放,物是人非的景点,旖旎绚烂的风光,都能“风景这边独好”;五是复活了历史风物。村村有历史,家家有故事,断桥、古树、老宅都是厚重的遗存,技艺、风俗、文化均为宝贵的遗产,个个都可复活;六是激活了乡村精神。人员的流动,经济的活跃,现代元素的注入,不但聚集了人气,焕发了生机,还给乡村浇注了蒸蒸日上的精气神。因此,乡村民宿正以新姿态,推动着乡村经济发生根本性的转型升级,为中国的农业、农村和农民开启了一个广阔无比的空间。

  民宿经济遭遇的困境

  当前,乡村民宿势头正旺,正是资本竞相追逐的对象。民宿经济作为新生事物,既是传统的旅游经济,又是发达的服务经济,完全契合了高质量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理念,给加快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然而,尽管民宿经济发展很快,前景喜人,但也暴露出了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是创新不足,同质严重。轻视创新,照搬照抄,无论建筑设计,还是运营模式,都相互沿用,千篇一律,个别还半土不洋,面目可憎;不但整体规划、项目建设同质化,就连资源开发、服务模式也趋同质化,游客满满的抱怨都是乡村体验度差!

  二是人文缺乏,特色丧失。民宿最大的价值在于具有“自然味、乡土味、人情味”。然而,大量照猫画虎式的民宿,一律忽视了突出个性、彰显特色、注入人文,无法传递给游客特色的乡土风情、特有的乡村风物和特别的乡愁情怀,反而给游客造成似有还无的失落感。

  三是发展无序,良莠不齐。民宿虽然风头正劲,但仍处于初级阶段。仅因市场需求火旺,前景十分看好,等不及做足准备,大家就一哄而上,泥沙俱下,导致景区周边遍地开花,其他地方零星散落,均未形成规模经营和集聚效应,大多流变到无序的自我发展状态。

  四是监管缺失,隐患堪忧。虽然政府在政策上提供了相当便利,但由于民宿存在先天短板,加之监管没能到位,引发大量无法回避的问题,如食宿标准随意、卫生状况糟糕、安全隐患严重、扰民事件频发等,有些风险甚至威胁到生命财产安全,不得不高度重视!

  民宿经济困境如何破解

  当下的民宿,其消费群体越来越年轻化,所受教育也越来越高,对幸福生活的理解也很不相同,他们更追求品质、内涵和服务,既渴求自我解放,又渴望精神慰藉,因而对民宿提出了很高的品质要求。因此,如何唤醒乡村野趣,有效融合乡俗文化,开启全新的经营模式,让民宿真正成为市民安放乡愁、慰藉灵魂的场所,需要深入思考。

民宿经济的困境及破解

  一要注重产品创新,突出个性特色。创新是民宿的生命线,是在尊重特色的基础上高品质的延伸。民宿的核心在于非标准化,排斥宾馆化模仿,拒绝高档次追求,同质化是民宿的天敌。因此,民宿务求秉持特色经营理念,提供乡土内容服务,在充分理解村落间和区域间的特点与多样性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努力创新,突显个性,突出特色,突破常规,差异化发展,避免盲目跟风引发无序竞争,导致游客吸引不来,住过的人也一叠声抱怨,把好端端的民宿,搞得声名狼藉。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4f6c334973c22a1b832cfce76fba7e5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