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Lsyncd实现本地和远程服务器之间实时同步

Lysncd即Live Syncing Daemon,它是开源的数据实时同步工具(后台进程),基于inotify和rsync。

lsyncd会密切监测本地服务器上的参照目录,当发现目录下有文件或目录变更后,立刻通知远程服务器,并通过rsync 或rsync+ssh方式实现文件同步。这样做的好处就是,你可以利用Lsyncd搭建一个VPS同步镜像,应用场景例如CDN镜像、网站数据备份、网站搬家等等。

一、Lsyncd安装方法

Lsyncd官网是:,Linux安装命令如下:

# Ubuntu sudo apt install lsyncd # CentOS sudo yum install epel-release sudo yum install lsyncd # 编译安装 cmake . make sudo make install

安装成功后,你可以在:/usr/share/doc/lsyncd/examples,看到Lsyncd配置使用示例,你可以参考这些示例自己再编写配置。

二、Lsyncd配置说明

打开Lsyncd的配置,你可以看到主要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设置,另一个是同步 。settings里面是全局设置,–开头表示注释,代码如下:

settings { logfile = "/var/log/lsyncd/lsyncd.log", statusFile = "/var/log/lsyncd/lsyncd.status" } sync { default.rsyncssh, source = "/root/linsir", --源目录 host = "192.168.2.16", --目的主机 targetdir = "/root/remote", --远程目录 delete = true, delay = 0, exclude={ ".txt" --排除 }, rsync = { binary = "/usr/bin/rsync", archive = true, --归档 compress = true, --压缩 verbose = true, owner = true, --属主 perms = true, --权限 _extra = {"--bwlimit=2000"}, }, ssh = { port = 3322 } }

下面是几个常用选项说明:

logfile 定义日志文件
stausFile 定义状态文件
nodaemon=true 表示不启用守护模式,默认
statusInterval 将lsyncd的状态写入上面的statusFile的间隔,默认10秒
inotifyMode 指定inotify监控的事件,默认是CloseWrite,还可以是Modify或CloseWrite or Modify
maxProcesses 同步进程的最大个数。假如同时有20个文件需要同步,而maxProcesses = 8,则最大能看到有8个rysnc进程
maxDelays 累计到多少所监控的事件激活一次同步,即使后面的delay延迟时间还未到

sync 里面是定义同步参数,可以继续使用maxDelays来重写settings的全局变量。一般第一个参数指定lsyncd以什么模式运行:rsync、rsyncssh、direct三种模式:

default.rsync :本地目录间同步,使用rsync,也可以达到使用ssh形式的远程rsync效果,或daemon方式连接远程rsyncd进程;
default.direct :本地目录间同步,使用cp、rm等命令完成差异文件备份;
default.rsyncssh :同步到远程主机目录,rsync的ssh模式,需要使用key来认证

source 同步的源目录,使用绝对路径。target 定义目的地址.对应不同的模式有几种写法:

/tmp/dest :本地目录同步,可用于direct和rsync模式
172.29.88.223:/tmp/dest :同步到远程服务器目录,可用于rsync和rsyncssh模式,拼接的命令类似于/usr/bin/rsync -ltsd –delete –include-from=- –exclude=* SOURCE TARGET,剩下的就是rsync的内容了,比如指定username,免密码同步
172.29.88.223::module :同步到远程服务器目录,用于rsync模式

其它优化选项有:

init 这是一个优化选项,当init = false,只同步进程启动以后发生改动事件的文件,原有的目录即使有差异也不会同步。默认是true
delay 累计事件,等待rsync同步延时时间,默认15秒(最大累计到1000个不可合并的事件)。也就是15s内监控目录下发生的改动,会累积到一次rsync同步,避免过于频繁的同步。(可合并的意思是,15s内两次修改了同一文件,最后只同步最新的文件)
delete 为了保持target与souce完全同步,Lsyncd默认会delete = true来允许同步删除。它除了false,还有startup、running值,请参考 Lsyncd 2.1.x ‖ Layer 4 Config ‖ Default Behavior。

excludeFrom 排除选项,后面指定排除的列表文件,如excludeFrom = “/etc/lsyncd.exclude”,如果是简单的排除,可以使用exclude = LIST。这里的排除规则写法与原生rsync有点不同,更为简单:

监控路径里的任何部分匹配到一个文本,都会被排除,例如/bin/foo/bar可以匹配规则foo
如果规则以斜线/开头,则从头开始要匹配全部
如果规则以/结尾,则要匹配监控路径的末尾
?匹配任何字符,但不包括/
*匹配0或多个字符,但不包括/
**匹配0或多个字符,可以是/

rsync配置选项有:

bwlimit 限速,单位kb/s,与rsync相同(这么重要的选项在文档里竟然没有标出)
compress 压缩传输默认为true。在带宽与cpu负载之间权衡,本地目录同步可以考虑把它设为false
perms 默认保留文件权限。
其它还有rsyncssh模式独有的配置项,如host、targetdir、rsync_path、password_file,见后文示例。rsyncOps={“-avz”,”–delete”}这样的写法在2.1.*版本已经不支持。
lsyncd.conf可以有多个sync,各自的source,各自的target,各自的模式,互不影响。

三、Lsyncd本地同步

首先,创建日志文件,用于跟踪。

mkdir /var/log/lsyncd touch /var/log/lsyncd/lsyncd.{log,status}

然后,创建配置文件。

mkdir /etc/lsyncd vim /etc/lsyncd/lsyncd.conf.lua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601de7c70230d658b3c598851d1a68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