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大浪扑来时,下一秒小船就会被浪头掀翻——这就是中小企业在疫情下的真实写照。
疫情之下,中国经济被按下了“暂停”键。而中小企业由于受系统性风险的严重影响,抗风险能力又偏弱,很多企业都是踩着盈亏平衡线过活,因此成了当下最难的市场主体。
而中小企业要如何从“疫”境中求生,正在成为一道社会大考题。
被“现金流”扼住喉咙的中小企业
如果中小企业出现问题,后果不堪设想。
2018年8月召开的“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指出,我国中小企业具有“五六七八九”的典型特征。即在市场企业主体中,中小企业的数量占比在90%以上,创造全社会80%以上的就业岗位,贡献了将近70%的创新,60%的GDP以及50%的税收,对社会经济意义重大。
不过,当下,中小企业的情况并不乐观。
据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月26日,中小企业整体复工率仅为32.8%,大部分中小企业仍然不能复工。而企业不复工,就意味着难以进账,同时还要持续为房租、员工工资、社保公积金等进行开支,企业现金流随时可能断裂,紧接着的就是降薪、裁员、甚至倒闭......
据公开调查研究显示,企业面临的困境主要有,线下工作暂停暂缓、公众活动取消、海外审核增加、营销投放效果变低、回款周期变长等等。不过,企业撑不下去的最直接原因还好似——现金流出问题了。
根据不久前清华和北大联合对995家中小企业现状调研结果显示:若不开工,34%的企业只能维持1 个月,33.1%的企业能维持2个月,17.91%的企业能维持3个月,仅9.96%的企业能维持6 个月以上。
这并非耸人听闻。
2月6日,成立13年的知名IT培训机构“兄弟连教育”遇到危机,兄弟连北京校区停止招生,员工全部遣散。
2月7日,北京知名KTV“K歌之王”宣布将与旗下200多名员工解除劳务合同。如果有超过30%员工不同意,公司将直接进行破产清算。
2月10日,复工第一天,新潮传媒CEO张继学就宣布裁员500人,并且所有高管降薪20%,危机期间没有绩效工资。
最近,桔子水晶酒店创始人、魅TV投资人吴海就发文称,旗下直营与加盟的百余家KTV,账面资金只够活两个月;餐饮龙头企业西贝负责人更是宣称,西贝都撑不过3个月,这些都是最好的佐证。
不管是公开叫苦,还是降薪、裁员、清算倒闭,这些在市场大有名气的企业尚且如此,其它不知名的中小企业就更难了——它们很可能连倒闭了都没人知道和发声。
在疫情之下,绝大多数中小企业都被“现金流”扼住了喉咙。而随着受疫情影响时间变长,若不能解决现金流问题,中小企业将会“窒息”,离倒闭潮也就不远了。
救人先救急,保住“现金流”让中小企业活下去
那怎样才能让中小企业活下去呢?
针对疫情下的创业者,金沙江创投主管合伙人朱啸虎给出的建议是“严控成本,死卡现金”;
易凯资本创始人兼CEO王冉称“疫情下现金流的重要性被放大10倍”
梅花创投创始合伙人吴世春则表示“资金只能维持3个月,立马裁员、降薪”。
大佬们统一把目光放到了“现金流”上,是它确实也有这么神奇,不妨来看一个经典的故事。
话说,有位游客路过一个小镇想住宿一晚,于是走进一家旅馆,挑了一个房间,给了店主1000元现金。在他上楼后,店主将这1000元支付给屠夫,偿还了这个月的肉钱。屠夫拿着这笔钱去养猪的农夫家,把欠下的买猪款付清了。接下来,凭着这1000元现金,农夫还清了饲料钱,饲料商贩还清了赌债,赌徒去旅馆还清了房钱,最后这1000元又回到旅馆店主手里。可就在此时,游客下楼说房间不合适,拿钱走了,但是,全镇的债务都还清了。
这个故事充分说明了现金流的“魔力”——它具有极强大的杠杆效应。尽管只有一笔现金,也只在每个人手中停留极为短暂的时间,但经过流通后,就让全镇债务还清,帮助小镇经济恢复生机。
疫情下的中小企业亦是如此。 如果一个企业资金能正常周转,可能就将带动整个产业链上下游相关企业的运转,从而加速整个经济恢复。相反,因现金流断裂的某个企业,可能会引发连锁的资金断裂。
对此,很多企业也将管理现金流作为当下的重中之中,通过减少支出,增加现金业务,获取贷款、缩短账期等措施稳住现金流。
除企业外,国家也出台了很多政策,如金融支持、缓缴社保费、减免房租、减免税费、延期交税等也可以减少企业现金流承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