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grep -e "Corosync Cluster Engine" -e "configuration file" /var/log/cluster/corosync.log
4.查看初始化成员节点通知是否正常发出:
1 grep TOTEM /var/log/cluster/corosync.log
5.检查启动过程中是否有错误产生。下面的错误信息表示packmaker不久之后将不再作为corosync的插件运行,因此,建议使用cman作为集群基础架构服务,此处可安全忽略:
1 grep ERROR: /var/log/cluster/corosync.log
6.查看pacemaker是否正常启动:
1 grep pcmk_startup /var/log/cluster/corosync.log
7.如果上面命令执行均没有问题,接着可以在coro1上执行如下命令启动coro2上的corosync:
1 ssh coro2 'service corosync start'
8.如果安装了crmsh,可使用如下命令查看集群节点的启动状态。从下面的信息可以看出两个节点都已经正常启动,并且集群已经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1 crm status
四、编译安装drbd并配置
drbd共有两部分组成:内核模块和用户空间的管理工具。其中drbd内核模块代码已经整合进Linux内核2.6.33以后的版本中,因此,如果您的内核版本高于此版本的话,你只需要安装管理工具即可;否则,您需要同时安装内核模块和管理工具两个软件包,并且此两者的版本号一定要保持对应。
1.安装用户空间工具:
1 tar xf drbd-8.4.4.tar.gz 2 cd drbd-8.4.4 3 ./configure --prefix=/usr/local/drbd --with-km 4 make KDIR=/usr/src/kernels/2.6.32-504.30.3.el6.x86_64 //换成自己的内核版本 5 make install 6 mkdir -pv /usr/local/drbd/var/run/drbd 7 cp /usr/local/drbd/etc/rc.d/init.d/drbd /etc/rc.d/init.d 8 chkconfig --add drbd 9 chkconfig drbd off //一会作为corosync的资源,所以不要开机自动启动
2.安装drbd模块:
1 cd drbd 2 make clean 3 make KDIR=/usr/src/kernels/2.6.32-504.30.3.el6.x86_64 //换成自己的内核版本 4 cp drbd.ko /lib/modules/`uname -r`/kernel/lib 5 depmod
3.给主机分区,大小为5G。这里不再给出具体步骤,两台主机的/dev/sda7为一会要使用的分区:
4.配置drbd(在coro1上操作):
drbd的主配置文件为/etc/drbd.conf;为了管理的便捷性,目前通常会将些配置文件分成多个部分,且都保存至/etc/drbd.d/目录中,主配置文件中仅使用"include"指令将这些配置文件片断整合起来。通常/etc/drbd.d目录中的配置文件为global_common.conf和所有以.res结尾的文件。其中global_common.conf中主要定义global段和common段,而每一个.res的文件用于定义一个资源。
在配置文件中,global段仅能出现一次,且如果所有的配置信息都保存至同一个配置文件中而不分开为多个文件的话,global段必须位于配置文件的最开始处。目前global段中可以定义的参数仅有minor-count, dialog-refresh, disable-ip-verification和usage-count。common段则用于定义被每一个资源默认继承的参数,可以在资源定义中使用的参数都可以在common段中定义。实际应用中,common段并非必须,但建议将多个资源共享的参数定义为common段中的参数以降低配置文件的复杂度。resource段则用于定义drbd资源,每个资源通常定义在一个单独的位于/etc/drbd.d目录中的以.res结尾的文件中。资源在定义时必须为其命名,名字可以由非空白的ASCII字符组成。每一个资源段的定义中至少要包含两个host子段,以定义此资源关联至的节点,其它参数均可以从common段或drbd的默认中进行继承而无须定义。
注意:由于本试验中drbd是编译安装的,因此默认配置文件所在路径为:/usr/local/drbd/e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