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以中科院计算所计算体系结构国家重点实验室编译技术团队名义发布的“木兰”编程语言体系,把“完全自主设计、开发”作为新闻点,引发关注。但很快,它被扒出实际上是“换皮Python”,又备受质疑。昨日,中科院计算所发表声明,对该团队主要负责人做出停职检查的决定,并将对这一问题展开深入调查。
其实,“木兰”是中科院计算所员工所创办企业开发的集成化产品。该员工自己也承认,“木兰”主要用于中小学教育,但在介绍中将之定位为面向智能物联网领域;“木兰”语言在32位单片机上的编译器是基于Python开源编译器进行的二次开发,但在受访时将语言和编译器夸大为完全自主开发。
人工智能、物联网以及自主可控,都是当前的新词、热词,和这些词沾边,就有流量。再加上有中科院计算所这一权威学术机构背书,“木兰”一出世,便赚足了眼球,应该也不愁销路。
但和之前以Chrome浏览器为内核却宣称完全自主开发的红芯浏览器一样,“木兰”也迅速“翻车”。在互联网时代,在公众高度关注自主创新的今天,对宣称掌握核心技术的产品,我们在期待之余,也会多一份苛刻和审视。如果有真本事、硬实力,自然可收获掌声;但如果拉来大旗只是为产品贴金,也很快会无所遁形。
值得一提的是,“木兰”并非对Python语言的完全复制照搬。“木兰”语言的特色在于模块化,降低了青少年上手学习编程的难度。从商业和教育角度来看,确有其创新性。至于“木兰”能否在竞争激烈的少儿编程领域闯出一片天地,就要看其团队的运营能力和对市场的洞察力了。
科研人员创业,最大特点就是技术创新性强。但在做市场营销时也别忘了,推广转化科技成果不能故意夸大其技术价值,要经得起同行评、用户用、市场认。什么火就给自家成果贴什么标签,这是投机取巧;把小创新说成大突破,这是欺瞒、是科研不端。
我们尊重创新。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改进式创新同样有其价值。但是,我们不接受“自吹自擂”式“标题党”创新。它损害公众信任,损害机构信誉,也损害本应“做几分说几分”的学术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