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用了 Commonjs 规范,通过 module.exports、require 来导出和导入模块。模块加载机制中,采用了延迟加载的策略。就是说在用到的情况下,系统模块才会被加载,等加载完成后会放到 binding_cache 中。
分类(模块类型)
系统模块
核心模块(native 模块),http、buffer、fs 等,底层调用的内建模块 (C/C++);
C/C++ 模块(built-in 内建模块),供 native 模块调用;
第三方模块
第三方维护的模块,比如 express、koa、moment.js 等;
本地维护的模块(以路径形式的文件模块)比如 .、..、/ 开头的;
文件形式
javaScript 模块,module.js;
json 模块,module.json;
C/C++ 模块,编译后扩展名为 .node,module.node;
加载机制
加载步骤
经历 路径分析、文件定位和编译执行。
加载顺序
系统缓存,一个模块被执行后会被缓存起来,提高再次加载速度;
系统模块,即原生模块,部分核心模块已经被编译成二进制,省略了 路径分析、文件定位,会直接被加载到了内存中,其中系统模块定义在源码的 lib 目录下;
文件模块,优先加载 .、..、/ 开头的,会依次按照 .js、.json、.node 进行扩展名补足尝试(文件没有加上扩展名),最好还是加上文件的扩展名。
目录模块,文件模块加载过程中,没有找到,但发现一个同样的目录名,就会将这个目录当作一个包来处理。这块采用了 Commonjs 规范,在文件 package.json 中查找;
node_module 模块,如果系统模块、路径文件模块都找不到,Node.js 会从当前模块的父目录开始查找,直到系统的根目录;
关于缓存问题
模块缓存后,可以通过 require.cache 查看已缓存的模块。
// 模块文件 require.module.js module.exports = { name: 'pr', say(){ } }
// 引用模块文件 require.cache.js require('./require.module'); console.log('require.cache ----- '); console.log(require.cache);
对象引用
1.exports 与 module.exports 关系
const exports = module.exports;
所以就不能改变 exports 的指向,可以这样
exports.info = { name: 'pr', age: 30 } module.exports = { name: 'pr', age: 30 }
模块循环引用
模块 moduleA.js 和 moduleB.js 两个模块互相引用,会怎样?
// moduleA.js console.log('模块 moduleA'); exports.name = 'moduleA name'; age = 27; const moduleB = require('./moduleB.js'); console.log('moduleA require moduleB =>', moduleB.name);
// moduleB.js console.log('模块 moduleB'); exports.name = 'moduleB name'; const moduleA = require('./moduleA.js'); console.log('moduleB require moduleA =>', moduleA.name);
启动模块 node moduleA.js,会打印 模块 moduleA;
模块 moduleA.js 中加载 moduleB.js,打印 模块 moduleB;
模块 moduleB.js 中又加载 moduleA.js,此时模块 moduleA.js 还没有执行完,返回模块 moduleA.js 的 exports 对象给到模块 moduleB.js;
模块 moduleB.js 加载完后,其中有个 moduleA.js 中挂载了全局的变量 age,所以能打印出来,最后将模块 moduleB.js 的 exports 对象给到模块 moduleA.js;
很有意思的是,在代码执行前,会用一个封装器将执行代码段封装起来
(function(exports, require, module, __filename, __dirname) { // somethi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