敏捷开发已经流行了很长时间,如今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践行敏捷开发所提倡的以人为中心、迭代、循序渐进的开发理念。在这样的场景下引入Docker技术,首要目的就是使用Docker提供的虚拟化方式,给开发团队建立一套可以复用的开发环境,让开发环境可以通过Image的形式分享给项目的所有开发成员,以简化开发环境的搭建。但是,在没有Docker技术之前就已经有类如Vagrant的开发环境分发技术,软件开发者一样可以创建类似需求的环境配置流程。所以在开发环境方面,Docker技术的优势并不能很好的发挥出来。笔者认为Docker的优点在于可以简化CI(持续集成)、CD(持续交付)的构建流程,让开发者把更多的精力用在开发上。
每家公司都有自己的开发技术栈,我们需要结合实际情况对其进行持续改进,优化自己的构建流程。当我们准备迈出第一步时,我们首先要确立一张构建蓝图,做到胸有成竹,这样接下来的事情才会很快实现。
这张时序图概括了目前敏捷开发流程的所有环节。结合以上时序图给出的蓝图框架,本文的重点是讲解引入Docker技术到每个环节中的实践经验。
2. 创建持续发布的团队开发团队在引入Docker技术的时候,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可遵循的业界标准。大家常常以最佳实践为口号,引入多种工具链,导致在使用Docker的过程中没有侧重点。涉及到Docker选型,又在工具学习上花费大量时间,而不是选用合适的工具以组建可持续发布产品的开发团队。基于这样的场景,我们可以把“简单易用”的原则作为评判标准,引入到Docker技术工具选型的参考中。开发团队在引入Docker技术的过程中,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让团队成员尽快掌握Docker命令行的使用。在熟悉了Docker命令行之后,团队需要解决几个关键问题具体如下:
1)Base Image的选择, 比如phusion-baseimage
2)配置管理Docker镜像的工具的选择,比如Ansible、Chef、Puppet
3)Host主机系统的选择,比如CoreOS、Atomic、Ubuntu
Base Image包括了操作系统命令行和类库的最小集合,一旦启用,所有应用都需要以它为基础创建应用镜像。Ubuntu作为官方使用的默认版本,是目前最易用的版本,但系统没有经过优化,可以考虑使用第三方有划过的版本,比如如phusion-baseimage。对于选择RHEL、CentOS分支的Base Image,提供安全框架SELinux的使用、块级存储文件系统devicemapper等技术,这些特性是不能和Ubuntu分支通用的。另外需要注意的是,使用的操作系统分支不同,其裁剪系统的方法也完全不同,所以大家在选择操作系统时一定要慎重。
配置管理Docker镜像的工具主要用于基于Dockerfile创建Image的配置管理。我们需要结合开发团队的现状,选择一款团队熟悉的工具作为通用工具。配置工具有很多种选择,其中Ansible作为后起之秀,在配置管理的使用中体验非常简单易用,推荐大家参考使用。
Host主机系统是Docker后台进程的运行环境。从开发角度来看,它就是一台普通的单机OS系统,我们仅部署Docker后台进程以及集群工具,所以希望Host主机系统的开销越小越好。这里推荐给大家的Host主机系统是CoreOS,它是目前开销最小的主机系统。另外,还有红帽的开源Atomic主机系统,有基于Fedora、CentOS、RHEL多个版本的分支选择,也是不错的候选对象。另外一种情况是选择最小安装操作系统,自己定制Host主机系统。如果你的团队有这个实力,可以考虑自己定制这样的系统。
3. 持续集成的构建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