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药市场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从2018年年底“4+7”城市带量采购,到2019年9月份“4+7”城市带量采购扩围,再到2020年4月份第二轮集采落地,国家带量采购已经进入常态化。

  据媒体报道,多地医保局已经发布通知,要求相关医疗机构填报第三批国家组织药品集中采购品种采购量。第三轮带量采购有望于7月份举行。

  对于带量采购的常态化进行,华辉创富投资总经理袁华明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带量采购常态化是医改推进和新的采购模式为市场熟悉后的必然阶段。带量采购常态化和相关政策的微调有利于稳定参与企业的预期,并引领企业把更多精力放在药品研发、产品品质和生产管控上。”

  在百创资本研究部研究员肖春城看来,带量采购常态化是重塑整个医药行业的格局。政策目的很明确,即医保控费。但是在节约医保开支的同时,还要发展国内相对较弱的医药产业。所以带量采购常态化不是一刀切的政策,即医保费用的腾笼换鸟,也就是把一些较低端的、竞争充分的仿制药进行带量采购,并把其降价结余的资金用于把更多创新药、高难仿制药以及临床急需的药品纳入医保。

  仿制药高毛利率

  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在很长一段时间,仿制药一直是我国药品市场的主角。

  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向《证券日报》记者介绍,我国仿制药和专利过期的原研药占据了国内化药市场65%以上的份额,而在美国,根据IQVIA公司的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无品牌仿制药(UnbrandedGenerics)的处方量在全部处方中的占比为85.5%,但仅占销售额的11.8%,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医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是创新药占据。

  “之前国产创新药较少,必须依靠仿制药来解决人们的需求问题。这点在发展中国家基本都是如此,比如印度。”森瑞投资董事长向记者表示。

  不过,这种局面或将渐渐改变,仿制药价格跳水,其市场销售份额占比将进一步降低。

  2018年年底,首批带量采购落地。去年9月份,“4+7”带量采购实施全国扩面,原研企业和印度仿制药的涌入,让价格战更趋白热化,第二轮带量采购平均降幅53%。在带量采购常态化进行的趋势下,仿制药高毛利率的黄金时代已经结束。

  工银国际研究部医药行业总分析师张佳林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带量采购对医药行业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从规则上看,首先是价格,对于专利已过期且有仿制药上市的原研药物来说,以往的高价格无法维系,对于原来靠首仿、快仿的跟进药物来说,也是如此。量的方面,由于中标药物会获得非常大的市场份额,而落选药物,预计院内市场份额将非常小。上述两点带来的结果就是,以往靠此类药物赚钱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

  创新药市场

  仍有较大成长空间

  “目前我国的创新药产业已经快速发展,到了开花结果的阶段,因此通过集采让仿制药的价值回归其合理的区间,让出更多的医保支出去支持新药,这样从社会角度患者可以受益,从行业角度可以推动整个医药产业的创新发展。”森瑞投资董事长林存认为,这个过程对之前主要依赖仿制药为主创新跟不上行业发展的企业影响会比较大,而对于创新药企业来说,腾出来的医保资金会更多地支持创新产品纳入医保,对新药的推广有较大的促进作用。

  “外资药企,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药品,国内药企,亦需要开发出自己的新药。如果靠仿制药,就要在产品质量、成本上进行比拼。”张佳林向记者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近年来,医药生物行业企业加大了对研发的投入,以及引入创新药品的海外授权。

  例如,据媒体报道,百时美施贵宝中国大陆及香港地区总经理陈思渊表示,从研发管线来看,公司计划5年内把近30个新产品/适应症引入中国,覆盖免疫肿瘤学、血液学、免疫学等领域。今年6月份,贝达药业宣布投入3500万美元获得纳斯达克上市公司AgenusInc.Balstilimab(PD-1抗体)和Zalifrelimab(CTLA-4抗体)在中国(包括中国香港、澳门和台湾)区域内单用或联用治疗除膀胱内给药外的所有肿瘤学和非肿瘤学适应症的独家开发并商业化的权利,以此进一步充实公司研发管线,弥补公司在大分子创新药领域的短板。

  中国香港联交所及A股科创板对未盈利生物医药企业也打开了上市融资的通道。今年以来,包括诺诚健华等创新药企上市引发关注。不过,并非所有的创新药企都受到资本市场青睐,包括歌礼制药等公司在内股价出现了破发的情况。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acf9b235a0739a9132a5b572634808d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