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乡村振兴的教育“三题”

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石,教育兴则乡村兴,教育强则乡村强。无论是破解乡村人口空心化难题,打破乡村人才制约瓶颈,还是解决乡村文化式微、乡村群众精神动能不足等问题,都亟需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和引领性作用。

一、从“均衡”到“优质”,破解乡村人口“空心化”难题

伴随城镇化进程,农村劳动力不断流向城市,乡村人口空心化问题凸显。破解这一难题,必须优先发展乡村教育事业,促进城乡教育从基本均衡到优质均衡,让更多农民安心留在农村。一要合理布局,建设好乡村幼儿园、乡村小规模学校和农村寄宿制学校。综合考虑辖区乡镇农村人口分布、交通状况、经济发展现状与教育资源等方面因素,合理布局乡村幼儿园,办好必要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加强乡镇寄宿制学校建设,切实保证教育公平。二要提升品质,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向农村正向流动。各级人民政府要实施“均等+补偿”的财政拨款政策,在统一城乡学校财政拨款标准的基础上,对乡村学校进行额外的补偿性投入;教育部门以信息技术为依托,建立健全城乡学校帮扶机制,实现以城促乡、以强扶弱、以大带小,使优秀教育资源向农村流动和聚集。三要优化机制,让优秀教师“下得去、留得住、教得好”。一方面加大乡村教师的本土定向培养。如湖南省自2006年开始在全国率先启动实施农村小学教师定向培养专项计划,为农村学校输送优秀教师2万余人。另一方面通过多种激励措施,提升乡村教师职业吸引力。如湖南为贫困县乡村教师提供每人每月不低于700元、500元、300元的人才津贴;教师职称评聘向乡村学校教师重点倾斜;建立乡村学校教师荣誉制度和表彰制度等。

二、从“输血”到“造血”,破解乡村人才“短缺化”难题

乡村振兴,人才为要。破解乡村人才短缺难题,必须改“输血”为“造血”,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一是要牢记“为农”使命,面向“三农”培养人才。建立完善乡村人才定向委托培养制度,培养“永久牌”本土人才。一方面要面向乡村需求发展教育,对口培养掌握现代农业实用技术的人才,让广大农村成为人才培养的“服务地”和“就业地”。另一方面是加强乡村后备力量干部培养,继续实施农民大学生培养计划。2014年起,湖南已累计选拔46181名村干部。二是要聚焦技能提升,培育职业“新农民”。广大职业院校要开展多层次、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实施精准培育;同时以深化产教融合为契机,创新培训机制,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技术协会、龙头企业等主体承担培训,拓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渠道。三是要瞄准产业升级,培育致富“带头人”。各高等院校与职业院校要紧扣“精准选人、能力培养、孵化创业、带动增收”四大环节,以龙头企业负责人、村支两委干部、返乡创业人员、农村党员等人才为培育重点,抓好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

三、从“富口袋”到“富脑袋”,破解乡村文化“荒漠化”难题

文化是乡村的根,乡村振兴首先是乡村文化的振兴。随着城市文明的扩张,乡土文化逐渐走向凋敝,乡村文化“荒漠化”日益明显。振兴乡村,既要“富口袋”,更要“富脑袋”。一是要根植乡土,激发“亲农爱农”情怀。各级各类学校要在劳动教育中培养学生“三农”情怀,将“三农”情怀教育融入专业教育中,引导学生关注农业、贴近农业、体验农业,培养学生知农惜农、亲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情怀与担当。二是要记住乡愁,传承乡土文化。近年来,乡土文化与传统“断裂”,越来越多的农民根在乡村、人在路上、心向城市。学校是传承乡土文化的主阵地,各级各类学校要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充分挖掘利用乡土文化资源,构建有地方特色的乡土文化课程,使广大学生关注乡村、记住乡愁、传承乡情。三是要留住乡情,播撒乡风文明。学校要主动当好乡风文明的播撒人,以家校联系为纽带,组织开展“优秀传统文化进农家”“文明风尚进农家”等系列活动,打造乡村群众的精神家园。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afc320cbe4f5ef0e9f86d8d25357533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