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精神的核心要义是爱国主义

  五四精神的内容构成与核心要义是相互关联而又本质有别的两个问题。包括五四运动中的志士学人在内的不同学者对五四精神的核心要义有着不同的理解与界定。“民主与科学说”“人的解放说”“创新创造说”“中国现代化说”等代表性观点各有其理论依据和现实合理性,为我们全面理解和系统把握五四运动和五四精神提供了不同的分析思路和观察视角。但在主权不独立、国家不统一的近代中国,爱国与救亡无疑是五四运动前后的时代主题和鲜明旗帜,爱国构成了救亡的内在动力和精神纽带,救亡则成为爱国的直接诉求和集中体现。没有爱国主义情感的培育和集聚,就没有救亡动机的生成、救亡行动的推进和救亡目标的实现。离开了爱国主义这一中心线索与核心价值追求,民主与科学、人的解放和创新创造、中国的现代化追求都无从谈起。甚至,没有爱国主义精神,就没有五四运动的发生发展,就没有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成功。爱国主义不仅由此构成了五四精神的核心要义,而且构成了中国精神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灵魂血脉和众志成城、凝心聚力共同“抗疫”的价值基点。

  一、爱国主义构成了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中心线索

  五四运动是近代中国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领域的矛盾集中爆发的产物,也是由爱国青年学生发起,经由工农学商等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爱国主义是贯穿于五四运动发生发展的经济动因、政治动因、文化动因和社会动因的中心线索。

  从经济动因上看,五四运动前后,中国封建社会的传统根基——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但小农经济在国民经济体系中依然占有最高的比重,其政治影响表现为行政权力支配社会,其资源配置功能封闭狭小且不断弱化,新的资源配置形式如计划和市场的力量又极其软弱,经济发展活力严重不足,广大民众维持基本生计极端困难,加上包括日本在内的帝国主义长期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和北洋军阀政府的肆意盘剥,民族矛盾以及民众和北洋政府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

  从政治动因上看,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没落腐朽的清王朝的政治统治,但继之而起的是连年的军阀混战与地方割据,近代民主革命反对帝国主义以实现主权独立、领土完整的任务并未达成,反对封建主义以实现国家治理民主化、社会治理有序化的目标亦未如愿,内争民主、外争独立的民族自觉自强意识和浓重的爱国主义情感,在新文化运动所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精神的鼓舞熏陶下愈加强烈。尤其是在俄国十月革命胜利的积极影响下,五四爱国主义革命目标任务更加明确,革命决心更加彻底。

  从文化动因上看,五四运动期间对旧文化的尖锐批判和对新文化的热情讴歌,无不旨在促进国民精神的觉醒和国民素质的提升。文化兴则民族兴,文化衰则民族亡。五四运动的发生离不开基于民富国强诉求的新文化启蒙之初衷,离不开近代中国青年志士基于主权独立和民族复兴需求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理性选择、积极宣传和对其他非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的摒弃,五四运动塑造和锻炼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主体,促进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五四精神的形成。

  从社会动因上看,五四前后,中国境内民生凋敝,民众流离失所,社会乱象丛生,社会公平正义无从体现,社会矛盾复杂多样且日益加剧,归根结底在于帝国主义的侵略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它们构成了近代中国贫穷落后的总根源和社会公平正义目标实现的最大障碍。而要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价值目标,就必须铲除导致不合理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及其法律屏障。

  二、爱国主义构成了中国精神一脉相承、历久弥新的灵魂和血脉

  五四精神作为一种精神基因和文化共识,早已随着五四运动的爆发深深植入到爱国青年的头脑深处,成为百年来中国志士青年激扬青春、创造辉煌的行动符号和文化旗帜,而作为五四精神核心要义的爱国主义,则构成了五四精神与中国精神其他表现形式一脉相承、有机统一的情感纽带、血缘纽带和利益纽带。

  其一,爱国主义是中国精神一脉相承的灵魂。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浩浩汤汤,五四精神、红船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抗战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中国石油精神、九八抗洪精神、中国女排精神等精神形态得以形成和延续的根源在于它们都浓缩着中华各族儿女真挚的爱国主义情感,凝聚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爱国主义标识,体现着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其根本指向就是中华民族的崛起和中国梦的最终实现。爱国主义由此构成了传承和弘扬中国精神的核心要求与心灵感召,构成了百年来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道路选择、理论创新、制度完善、文化发展的强大精神纽带。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b4317d56bc9e2b43efc0f4176d2e8b2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