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菜市场生存空间被挤压 多维试水升级改造

  在生鲜到家的扩张契机之下,家门口的传统菜市场还有多少生存空间?7月13日,北京商报记者走访多家菜市场了解到,疫情期间的生鲜销售出现不同程度下滑。近年来,各大零售商开始对社区生鲜加速布局,传统菜市场发展速度却难以匹配消费习惯的转变。此次疫情也迫使传统菜市场加快转型步伐。

  生存空间被挤压

  疫情使生鲜送货到家业务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但对于传统的菜市场业态来说,却迎来“劲敌”。

  一家菜市场相关负责人告诉北京商报记者:“一些社区生鲜超市、生鲜店给菜市场带来了很大的冲击。现在来菜市场的基本都是一些老年人群体,年轻的消费者很少。就拿疫情期间来说,尽管客单价有所提高,但是人流比往常少了很多。我们的销量比正常情况少了近一半。”

  数据显示,我国生鲜交易规模逐年增长。传统农贸市场依然是我国居民购买生鲜的主要渠道,占比约73%。超市渠道占比22%,为第二大渠道。电商渠道占比约3%。不过,可以看到的是,作为生鲜主要销售渠道的菜市场已经不再是一家独大了。随着冷链运输的完善和配送速度的加快,生鲜电商的冲击也越来越大,成为全新的交易渠道。同时,越来越多的创新型模式的涌现,正逐渐挤压菜市场的生存空间。

  值得注意的是,疫情期间,消费者生鲜需求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在线上渠道,不少超市、电商平台线上订单都出现翻倍增长。但线上薄弱的传统菜市场却收效甚微。

  据上述负责人介绍,其实市场上的部分商户也接入了外卖平台,不过效果并不是太好。“很多消费者都直接去大品牌的APP上购买了,所以来我们这买的人就少了。”

  面对生鲜这块大蛋糕,无论是实体超市还是电商企业都开始加速布局。叮咚买菜预计今年将在北京开设超过200家前置仓;以大卖场为主的大润发推出了自己的社区型超市“小润发RT-mini”;国美则推出了北京首家社区超市“美+生鲜生活超市”。

  小市场痛点凸显

  在北京工商大学商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洪涛看来,在新发地休市后,正是这些创新型业态的活跃弥补了生鲜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同样对社区周边的传统菜市场产生了一些影响。尤其是对空间窄小、脏乱差的菜市场带来了冲击。

  事实上,菜市场脏乱差曾一度被消费者所诟病。但在经历过一轮升级改造后,不少菜市场的环境开始逐渐改观。不过,外在的改变却并不足以让菜市场适应当前的消费市场变化。菜市场内在的转型升级势在必行。

  一家市场相关负责人对北京商报记者介绍,脏乱差的确是菜市场的通病。不过,这几年不少菜市场也一直在改善。但是经营商户众多,也给传统菜市场的市场方统一管理造成了困难。

  “和大超市的产地直采相比,我们市场的商户进货来源渠道不一,多数是依靠大型批发市场。市场中的商品量又大,每个商户的菜从哪里来到了哪里,都很难监管。另外,我们也很想发展线上业务,但商户对于新鲜事物的接受程度不一样,我们很难统一去要求。”上述负责人说到。

  与超市、社区生鲜店相比,传统菜市场具有较大空间,菜品的种类和数量丰富,满足消费者的一站式购物需求。同时,菜市场采取的经营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不过,在此次疫情期间强调非接触性交易、非接触性的物流配送凸显了传统菜市场存在的短板。

  商务部市场建设司副司长胡剑萍表示,长期以来,我国农产品市场处于“谁投资、谁管理、谁运营、谁受益”的模式,还存在着规划布局不合理、属性不明确、基础设施不完善等问题。

  多维试水升级改造

  行业专家认为,菜市场是民生领域重要的业态,不要简单地给菜市场扣上传统的、落后的、低端的业态的帽子,而是积极地引导其创新发展。

  “只有传统业态,没有传统技术。因此传统菜市场需要改善环境,而不是驱散消费者。”洪涛表示。

  值得注意的是,有不少传统菜市场迈出了升级改造的步伐。其中,被称为“网红”菜市场的三源里菜市场在今年4月推出了线上市集小程序,把3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00多种食材搬到了线上。与此同时,根据当前消费者的习惯改变,三源里市集同时推出了“半熟主义”外卖精选,其中包括花家怡园、TIAGO、耀扬的厨房等9家餐厅的40多款产品。

  此外,去年底,超市发也推出创新业态“超市集”。 据了解,该业态由海淀区三年前停业的老旧农贸市场改造而来。根据周边社区消费者将其定位为“海淀社区商业e中心”,负一层改造为菜市场,并引入品牌小吃及多种服务型业态。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c9d27d8408460b870757accaf86cdae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