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阀门,开启出前行人的记忆。红色的朝霞洒向人间,咸阳正以振奋人心的光辉成就向伟大祖国献礼。
70年来,咸阳和祖国同奋进、与时代共成长,全市干部群众以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推动咸阳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认真落实“五个扎实”要求和“五新”战略任务,立足爬坡过坎、矢志追赶超越,咸阳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不断提升
70年来,咸阳大地实现了从一穷二白向繁荣富强的裂变、封闭保守向开放通达的锐变、旧镇乡集向现代都市的蝶变、绝对贫困向全面小康的巨变、文物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质变。
端起历史的望远镜,故都儿女同心共谱的华章如历史画卷般徐徐展开……
百舸争流千帆竞——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
重要的节点,总能标注时间的分量,确立前行的坐标。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市人民艰苦奋斗,开拓进取,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经济全面发展,整体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加快。
咸阳是一座具有悠久工业发展历史的城市,在民国时期已拥有各类纺纱、食品、扎花等工业企业。建国后,在国家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引领下,咸阳工业逐渐起步且体系初步形成。
习仲勋同志亲自为国棉一厂选址定厂,国营西北第一、第二棉纺织厂等纺织企业相继兴建,咸阳成为西北著名的纺织工业城,涌现出了赵梦桃、吴桂贤、吴运铎等创业典型和时代楷模。
改革开放后,咸阳工业快速发展,工业结构不断完善,门类逐渐齐全,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已成为西北五省区重要的电子工业产业基地。
——产值规模日益扩大,工业支撑作用凸显。1978-2018年,全市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年均15%,工业总产值由1978年的12.2亿元发展到2018年的2961.18亿元。2018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户数739户,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2961.2亿元。
——产业门类逐步齐全,集聚效应显著增强。全市已形成了以电子、医药、食品、纺织、建材、能化、装备制造等7大优势产业为支撑,高端能化、电子显示、汽车制造3个千亿级产业集群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北部以能源化工为主,中部以建材、食品为主,南部以装备制造、医药、电子信息等产业为主的产业格局已形成。
粮果畜牧产业提升,农业生产稳步发展。建国以来,咸阳农业产业化极大发展。“粮果畜菜”四大主导产业稳健发展,“一村一品”初具规模。北部优质苹果、中部时令水果、南部设施蔬菜等特色农业板块蓬勃发展,奶山羊存栏量占全省1/3、全国1/5。“咸阳马栏红”苹果、茯茶等农业特色产品沿着丝绸之路经济带远销海外。
第三产业呈现勃勃生机。电子商务以“买西北”撬起“卖全国”大市场,以袁家村、马嵬驿等为代表的乡村旅游每年到访游客5000多万人次,打响了乡村旅游看咸阳、遗产旅游品咸阳、红色旅游读咸阳等品牌,2018年旅游总收入385.96亿元、增长32.1%。
非公经济发展壮大,产业结构显著优化。非公有制经济迅速发展,已占据半壁江山。2018年,全市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1271.65亿元,占GDP的53.5%。
经过70年的不懈奋斗,咸阳2018年生产总值2376.45亿元、是建国初的2200多倍,人均GDP达到54368元、增长了820多倍。
今日之咸阳,迎来了向产业门类齐全、综合实力雄厚的现代化城市的华丽转身,正在高质量发展的大道上加快追赶超越。
千载难逢新机遇——创新驱动推动高质量发展
拓宽时空的视野,才能看清抉择的关键。
改革开放以来,咸阳充分发挥创新引领作用,厚植发展新优势,实施创新发展战略,着力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和新型工业集群。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咸阳坚持新发展理念,以创建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为载体,启动实施了“12351科技创新工程”“科技创新六大工程”,全市科技创新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科技创新体系不断完善。建立多元化科技投入机制,逐步提高研发投入比重,将中药大品种培育产业创新链等11个特色产业链技术创新项目列入市级重大科技专项进行部署。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步伐加快。组建了咸阳市科技资源统筹中心,建成了咸阳科技大市场,深入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全力打造科技创新服务新体系。
——科技创新人才保障逐步加强。加大创新型科技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从要素供给、政策保障等方面给予重点扶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