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一起来听听这些企业家的爱

企业营销无国界,企业家有祖国。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指出,优秀企业家必须对国家、对民族怀有崇高使命感和强烈责任感,把企业发展同国家繁荣、民族兴盛、人民幸福紧密结合在一起,主动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爱国是近代以来我国优秀企业家的光荣传统。从清末民初的张謇,到抗战时期的卢作孚、陈嘉庚,再到新中国成立后的荣毅仁、王光英,等等,都是爱国企业家的典范。就让我们一起来听听他们的故事。

张謇:实业救国、教育救国

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一起来听听这些企业家的爱

张謇。

中国第一个拥有城市规划的近代城市,第一所师范学校,第一所盲哑学校,第一个纺织学校、水利学校、水产学校、航海学校、戏剧学校,第一个公共博物馆,第一个气象站,第一个测候所。这些第一,都跟张謇有关。

张謇(1853-1926),江苏通州(今南通)人,晚清状元,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教育家、慈善家、社会活动家,他终生抱定“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的信念,是我国早期现代化事业的开拓者和先驱者。

1895年,《马关条约》的签订让刚刚高中状元的张謇无比的愤慨和忧虑。他在日记中写道:“几罄中国之膏血,国体之得失无论矣!”

“富民强国之本实在于工”,在落后挨打的现实面前,张謇认为只有发展民族工业才能抵制帝国主义的侵略。他回到家乡创办大生纱厂,开始“实业救国”的实践。

“天地之大德曰生”,“大生”二字,寄托了张謇的理想——天地间最大的政治是国计民生。开工一年后,大生纱厂就获利2.6万两白银。此后,张謇以大生纱厂为核心,创办了油厂、面粉公司、肥皂厂、纸厂、电话公司等20多家企业,构建了一个轻重工业并举,工农业兼顾,功能互补的地方工业体系,一度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民族企业集团。

在努力发展实业的同时,张謇逐步形成“实业与教育迭相为用”的思想体系,并将自己在大生纱厂中的全部工资与部分红利捐作教育、慈善及地方公益经费。1903年4月,张謇创办了我国近代第一所独立设置的私立师范学校——通州师范学校。到1924年,他在南通地区共创办小学370余所、中等学校6所、高等学校3所,初步形成了以基础教育和农、工、商、科技为中心,包括学前、初等、中等和高等教育在内的较为完整的近代教育体系。

卢作孚:“中国船王”的“救国公司”

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一起来听听这些企业家的爱

卢作孚。

一张写满字的床单,记录了一位实业家的拳拳救国心。1938年,武汉失守后,为了鼓舞员工紧急调运9万吨战略器材,卢作孚撕下床单,写下“作息均有人群至乐,梦寐勿忘国家大难”挂于船舱。在卢作孚和船员的努力下,这些战略物资及时入川,完成了“中国实业上的敦刻尔克”大撤离。

卢作孚(1893—1952),重庆市合川人,著名爱国实业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他毕生致力于探索救国强国之路,在革命救国、教育救国、实业救国三大领域,都曾作出巨大贡献。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商船可在长江各口岸往来”,外国公司开始逐步垄断长江航运,令国人深感屈辱。1925年,卢作孚集资创办民生公司,以期“服务社会,便利人群,开发产业,富强国家”。为了打破外国公司的垄断,卢作孚采用“化零为整”的方式,先后合并和收买了大批中外轮船。经过不懈的努力,他将曾经不可一世的外国轮船公司逐出了长江上游。新中国成立前,民生公司已拥有员工9000余人,江海船舶148艘,成为当时中国最大、最有影响的一家民营航运企业,卢作孚也被海内外誉为“中国船王”。

抗战爆发后,卢作孚立即向全公司发出号召:“民生公司应当首先动员起来参加战争!”在他的指挥下,民生公司全体员工英勇投入到紧张、艰险的抗战运输中去。1938年10月,武汉失守,宜昌积压了大批难民和从沦陷区运来的几乎包括了全中国的航空、兵器及轻重工业的机器设备,急待撤往大后方。当时还有40天就是枯水期,而可供运输的仅民生公司20余艘轮船和几艘其他公司的轮船,至少需要一年时间才能完成运送。面对日本飞机的不断轰炸和节节逼近的日军,卢作孚下令采用“三段航行法”,即除了最重要的军用物资及不宜装卸的大型机器设备直运重庆外,其他物资一律分段运输,使航程缩短了一半或大半。各轮船多装快运、分秒必争,硬是在长江枯水期到来之前,将全部难民和机器设备安全撤离宜昌。

陈嘉庚:华侨旗帜、民族光辉

为国担当,为国分忧 一起来听听这些企业家的爱

陈嘉庚。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www.heiqu.com/da0fa6eb95f8b52cd98e608cb16245e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