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从2020年开始的动作都比较小,砍了移动端的很多功能,几乎没有什么实际动向。这段时间百度对智能小程序的热度异常频繁,几乎是每周一更。
百度其实知道很多行业在移动端的需求非常大,尤其是服务行业,将近95%以上的流量是移动流量。而传统的生产制造行业仍是PC的为主,移动端的存在仅仅是一种“标配”。
企业为什么选择做小程序不少人认为熊掌ID和小程序都是为了让用户体验更好,但大家别忘了百度是做营销出身的互联网公司,“让更多的商家掏腰包”才是王道,而且这个“初衷”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推移。
原来熊掌ID推日排名、周排名确实让“内容党”觉得终于“春天到了”,后来取消了BUG级功能之后,留给移动端自然排名的方法不多了,貌似官方的只有百度小程序了。
两大小程序的竞争说到小程序的“鼻祖”,应该是微信小程序,发布于2017年。百度推出的小程序能不能“弯道超车”?微信小程序比较复杂,开发文档没有去深入研究,觉着这种“闭环”的推广方式效果堪忧。
百度小程序据说只需要改几行代码就行了,维护成本也很低,小程序可以运行在百度APP或其他浏览器、APP上,减少了很多人力、物力成本。
社交属性的微信想尽一切办法方便用户搜索并使用小程序,只需在对话页面下拉即可。普通用户对微信的许多功能并不了解,只是觉得:操作简单适合年龄长辈使用;扫码付钱;发、抢红包等。
百度小程序使用的面虽然没有这么广,不具备社交功能,但其他功能还是丰富的。用户在使用搜索引擎搜索某些词,小程序的确是比较靠前。
两者并没有优劣之分,而是生态模式不同罢了。微信小程序是封闭在微信内(移动和电脑端),有一定的“微信标准”;百度智能小程序全面开源,一次开发多平台运行,开发成本低。
小程序应是使用功能为主场景服务:其实无论是微信,还是百度,小程序的定位更多是为场景服务,小游戏也好,新零售也罢,归根到底,小程序只是一种营销工具。
营销属性:如今小程序被当成是打通线上和线下的入口,通过二维码嵌入线下任何一个消费场景,从而“收割”线下流量。
功能属性:上班族怕迟到、经济拮据,经常使用微信小程序“车来了”“美团外卖”“手机营业厅”等,用完退出,不占用手机内存。百度小程序是获取流量、下沉做营销,入口大都是搜索引擎。
主流的小程序都是开源形式,但很少有人用微信小程序追剧、刷短视频、线上购物等。这些主流的平台大都花时间开发自己的APP,而不是接入微信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