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1.分析的内核版本为2.6.37.1
2.开发板为TQ2440,板载ARM9(S3C2440)
3.I2C设备为AT24C02
4.分析顺序就是内核I2C子系统的注册顺序(即本系列文章发表的先后顺序)。
在正式进入代码分析前应摸清各初始化函数的执行先后顺序,清楚这个顺序后对i2c的整个框架也有就有数了。
1.初始化函数的执行顺序
1.1 函数执行顺序是如何确定的
内核编译链接完成后初始化函数的执行先后顺序就确定了。这是通过链接器在链接时调用链接脚本/arch/arm/kernel/vmlinux.lds来完成的。脚本规定了不同代码段,例如_init、text、data等不同属性的代码段存放的位置。假如同属_init函数A()和函数B()就全部放在脚本中定义的_init地址上,但是具体是A()函数在前还是B()函数在前呢?这是由目录下的Makefile文件来决定了。Makefile文件中函数存放的先后顺序来决定了,假如obj+y = A()在obj+y = B()之前,则最后连接的时候A函数就在B()函数之前执行了。所以决定函数执行的先后顺序是由1.vmlinux.lds链接脚本2.驱动目录下Makefile文件共同确定的
首先分析链接脚本中关于顺序的控制。
vmlinux.lds:
#ifndef __ARMEB__ jiffies = jiffies_64; #else jiffies = jiffies_64 + 4; #endif SECTIONS { 。。。 。。。 INIT_CALL CON_INITCALL SECURITY_INITCALL 。。。 。。。 }
其中INIT_CALLS为一个宏,定义如下:#define INITCALLS \ *(.initcallearly.init) \ VMLINUX_SYMBOL(__early_initcall_end) = .; \ *(.initcall0.init) \ *(.initcall0s.init) \ *(.initcall1.init) \ *(.initcall1s.init) \ *(.initcall2.init) \ *(.initcall2s.init) \ *(.initcall3.init) \ *(.initcall3s.init) \ *(.initcall4.init) \ *(.initcall4s.init) \ *(.initcall5.init) \ *(.initcall5s.init) \ *(.initcallrootfs.init) \ *(.initcall6.init) \ *(.initcall6s.init) \ *(.initcall7.init) \ *(.initcall7s.init) #define INIT_CALLS \ VMLINUX_SYMBOL(__initcall_start) = .; \ INITCALLS \ VMLINUX_SYMBOL(__initcall_end) = .;
可以看见存放链接的顺序依次为:.initcall0.init、initcall0s.init、initcall1.init... ...这只是连接脚本的中的语法,函数中具体是需要宏来给函数做上标记的。
具体在/include/linux/init.h中,相关代码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