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首先从一个重要的概念“模板”说起。 广义上来说,web中的模板就是填充数据后可以生成文件的页面。 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模板引擎利用特定格式的文件和所提供的数据编译生成页面。模板大致分为前端模板(如ejs)和后端模板(如freemarker)分别在浏览器端和服务器端编译。

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由于当场有一部分同学对node.js并不是很了解,这里补充一下node.js的相关知识。官网上的给他的定义事件驱动、异步什么的就不说了。这里借用朴灵书上的一张图来解释一下node.js这个玩意的结构。如果懂java的同学可以将其理解为js版本的jvm。 浏览器一般包括渲染器和js脚本引擎,以chrome浏览器为例,用的webkit内核的渲染器,V8的脚本引擎,而node.js用到了v8引擎。总而言之它就是一个js的运行环境,就好比浏览器的F12调试工具,只不过node.js没有DOM和BOM。

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这张图描述的是node.js周边的一些信息,比如npm这个出色的包管理器和cnode社区以及github,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node.js的繁荣,提供了技术保障。

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大公司通常都是技术的风向标,例如google的angular、facebook的react现在都很火。这里只列了3个大公司当作例子。淘宝的中途岛架构就不用说了,国内node.js的先行者朴灵就来自淘宝。去哪儿也出了个应该叫做“QTX”的技术框架。360月影带领的75团队出了个基于ES6/ES7的web服务器框架——thinkjs,当时我们技术总监很看好,但是由于鄙人没有时间学习ES6再加上插件不够丰富,所以还是选用了较为成熟的Express。

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言归正传,这个表格列出了我所接触过的3种前后端分离的开发方式。 第一种是最常见的使用java之类的后端语言模板,SEO友好,缓存利用率和减轻浏览器渲染负担方面都比较好,最大的问题就是模板文件的耦合度太高,出了问题谁都不想来解决,前端人员看不到数据,后端人员不懂页面,模板文件就像是一个烫手的山芋。 第二种是目前我们项目移动端的实现方案,利用angular这种框架(angular的指令可以看成是前端模板)和nginx这种反向代理服务器,让前后端彻底解耦,只通过ajax交互数据。这种方案和前一种的优缺点刚好相反。前端模板的性能始终是个问题,尤其是在移动端,更尤其是在低端的移动设备上。 最后一种是新项目使用的用node.js做前端服务器,将前端的职责从浏览器划分到了模板这一层,解决了以上所有的问题,不过确实也有新的问题,这种问题稍后再分析。

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当然全栈开发在小型项目中也是非常适合的。对于传统的jsp/php开发来说,全栈开发的沟通成本更低,开发人员能更容易理解整个功能模块,从而更好的还原产品的设计。尤其现在出现的以js语言为基础的全栈开发:meteor和MEAN技术,更是使得前后端开发用一种语言直接搞定,再配上Mongodb,数据从浏览器到数据库都无需转义直接使用,还不用写sql,开发成本又大大降低。

基于 Node.js 实现前后端分离

这次搭建node.js服务器用到的一些插件。 鼎鼎大名的express不用多介绍了,轻量级web服务器框架。 用handlebars模板引擎也属巧合,因为express4默认就是它,handlebars不愧为“弱逻辑”的模板引擎,主张的是减少模板逻辑,尽量只用变量和分页,基于它的设计理念,我只扩充了两个helper。具体文章:https://yalishizhude.github.io/2016/01/22/handlebars/superagent的使用还是因为express4,因为它的测试代码用的是supertest,supertest是基于superagent,所以用了superagent来转发和发起请求。superagent还是太弱了,长连接都无法建立,还是推荐request插件。 restfuleAPI就没什么好介绍了,前端服务器与浏览器,前端服务器与后端服务器都是用的这一套规范,基本上就是url指向资源,增删改查又具体的请求方法表示,状态码表示结果等~ gulp打包工具,webpack研究了很久,发现每增加一个页面都要修改配置文件,这个太蛋疼,遂放弃。

开发流程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gyww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