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文了解分布式锁 (2)

那么,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认为获得了排它锁的这个线程是拥有了分布式锁,然后就可以执行我们想要做的业务逻辑,当逻辑完成之后,再调用上述释放锁的语句即可。

 

基于Redis实现

 

基于Redis实现的锁机制,主要是依赖redis自身的原子操作,例如:

SET user_key user_value NX PX 100

 

redis从2.6.12版本开始,SET命令才支持这些参数:

 

NX:只在在键不存在时,才对键进行设置操作,SET key value NX 效果等同于 SETNX key value 

 

PX millisecond:设置键的过期时间为millisecond毫秒,当超过这个时间后,设置的键会自动失效

 

上述代码示例是指,当redis中不存在user_key这个键的时候,才会去设置一个user_key键,并且给这个键的值设置为 user_value,且这个键的存活时间为100ms

 

为什么这个命令可以帮我们实现锁机制呢?

 

因为这个命令是只有在某个key不存在的时候,才会执行成功。那么当多个进程同时并发的去设置同一个key的时候,就永远只会有一个进程成功。

 

当某个进程设置成功之后,就可以去执行业务逻辑了,等业务逻辑执行完毕之后,再去进行解锁。

 

解锁很简单,只需要删除这个key就可以了,不过删除之前需要判断,这个key对应的value是当初自己设置的那个。

 

另外,针对redis集群模式的分布式锁,可以采用redis的Redlock机制。

 

基于ZooKeeper实现

 

其实基于ZooKeeper,就是使用它的临时有序节点来实现的分布式锁。

 

原理就是:当某客户端要进行逻辑的加锁时,就在zookeeper上的某个指定节点的目录下,去生成一个唯一的临时有序节点, 然后判断自己是否是这些有序节点中序号最小的一个,如果是,则算是获取了锁。如果不是,则说明没有获取到锁,那么就需要在序列中找到比自己小的那个节点,并对其调用exist()方法,对其注册事件监听,当监听到这个节点被删除了,那就再去判断一次自己当初创建的节点是否变成了序列中最小的。如果是,则获取锁,如果不是,则重复上述步骤。

 

当释放锁的时候,只需将这个临时节点删除即可。

一文了解分布式锁

如图,locker是一个持久节点,node_1/node_2/…/node_n 就是上面说的临时节点,由客户端client去创建的。

 

client_1/client_2/…/clien_n 都是想去获取锁的客户端。以client_1为例,它想去获取分布式锁,则需要跑到locker下面去创建临时节点(假如是node_1)创建完毕后,看一下自己的节点序号是否是locker下面最小的,如果是,则获取了锁。如果不是,则去找到比自己小的那个节点(假如是node_2),找到后,就监听node_2,直到node_2被删除,那么就开始再次判断自己的node_1是不是序列中最小的,如果是,则获取锁,如果还不是,则继续找一下一个节点。

 

以上,就讲完了为什么我们需要分布式锁这个技术,以及分布式锁中常见的三种机制。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pswx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