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PC 核心,万变不离其宗 (2)

从整体长度和头长度我们就能知道这个请求到底有多少位,前面多少位是头,剩下的都是协议体,这样就能识别出来,扩展位就是留着日后扩展备用。

贴一下 Dubbo 协议:

RPC 核心,万变不离其宗

可以看到有 Magic 位,请求  ID, 数据长度等等。

网络传输

组装好数据就等着发送了,这时候就涉及网络传输了。

网络通信那就离不开网络 IO 模型了。

RPC 核心,万变不离其宗

网络 IO 分为这四种模型,具体以后单独写文章分析,这篇就不展开了。

一般而言我们用的都是 IO 多路复用,因为大部分 RPC 调用场景都是高并发调用,IO 复用可以利用较少的线程 hold 住很多请求。

一般 RPC 框架会使用已经造好的轮子来作为底层通信框架。

例如 Java 语言的都会用 Netty ,人家已经封装的很好了,也做了很多优化,拿来即用,便捷高效。

小结

RPC 通信的基础流程已经讲完了,看下图:

RPC 核心,万变不离其宗

响应返回就没画了,反正就是倒着来。

我再用一段话来总结一下:

服务调用方,面向接口编程,利用动态代理屏蔽底层调用细节将请求参数、接口等数据组合起来并通过序列化转化为二进制数据,再通过 RPC 协议的封装利用网络传输到服务提供方。

服务提供方根据约定的协议解析出请求数据,然后反序列化得到参数,找到具体调用的接口,然后执行具体实现,再返回结果。

这里面还有很多细节。

比如请求都是异步的,所以每个请求会有唯一 ID,返回结果会带上对应的 ID, 这样调用方就能通过 ID 找到对应的请求塞入相应的结果。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异步,那是为了提高吞吐。

当然还有很多细节,会在之后剖析 Dubbo 的时候提到,结合实际中间件体会才会更深。

真正工业级别的 RPC

以上提到的只是 RPC 的基础流程,这对于工业级别的使用是远远不够的。

生产环境中的服务提供者都是集群部署的,所以有多个提供者,而且还会随着大促等流量情况动态增减机器。

因此需要注册中心,作为服务的发现。

调用者可以通过注册中心得知服务提供者们的 IP 地址等元信息,进行调用。

调用者也能通过注册中心得知服务提供者下线。

还需要有路由分组策略,调用者根据下发的路由信息选择对应的服务提供者,能实现分组调用、灰度发布、流量隔离等功能。

还需要有负载均衡策略,一般经过路由过滤之后还是有多个服务提供者可以选择,通过负载均衡策略来达到流量均衡。

当然还需要有异常重试,毕竟网络是不稳定的,而且有时候某个服务提供者也可能出点问题,所以一次调用出错进行重试,较少业务的损耗。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sss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