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ular JS数据的双向绑定详解及实例(2)

在Angular中,有$apply和$digest两个函数,我们刚才是通过$digest来让这个数据应用到界面上。但这个时候,也可以不用$digest,而是使用$apply,效果是一样的,那么,它们的差异是什么呢?

最直接的差异是,$apply可以带参数,它可以接受一个函数,然后在应用数据之后,调用这个函数。所以,一般在集成非Angular框架的代码时,可以把代码写在这个里面调用。

var app = angular.module("test", []); app.directive("myclick", function() { return function (scope, element, attr) { element.on("click", function() { scope.counter++; scope.$apply(function() { scope.counter++; }); }); }; }); app.controller("CounterCtrl", function($scope) { $scope.counter = 0; });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区别吗?

在简单的数据模型中,这两者没有本质差别,但是当有层次结构的时候,就不一样了。考虑到有两层作用域,我们可以在父作用域上调用这两个函数,也可以在子作用域上调用,这个时候就能看到差别了。

对于$digest来说,在父作用域和子作用域上调用是有差别的,但是,对于$apply来说,这两者一样。我们来构造一个特殊的示例:

var app = angular.module("test", []); app.directive("increasea", function() { return function (scope, element, attr) { element.on("click", function() { scope.a++; scope.$digest(); }); }; }); app.directive("increaseb", function() { return function (scope, element, attr) { element.on("click", function() { scope.b++; scope.$digest(); //这个换成$apply即可 }); }; }); app.controller("OuterCtrl", ["$scope", function($scope) { $scope.a = 1; $scope.$watch("a", function(newVal) { console.log("a:" + newVal); }); $scope.$on("test", function(evt) { $scope.a++; }); }]); app.controller("InnerCtrl", ["$scope", function($scope) { $scope.b = 2; $scope.$watch("b", function(newVal) { console.log("b:" + newVal); $scope.$emit("test", newVal); }); }]); <div ng-app="test"> <div ng-controller="OuterCtrl"> <div ng-controller="InnerCtrl"> <button increaseb>increase b</button> <span ng-bind="b"></span> </div> <button increasea>increase a</button> <span ng-bind="a"></span> </div> </div>

这时候,我们就能看出差别了,在increase b按钮上点击,这时候,a跟b的值其实都已经变化了,但是界面上的a没有更新,直到点击一次increase a,这时候刚才对a的累加才会一次更新上来。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只需在increaseb这个指令的实现中,把$digest换成$apply即可。

当调用$digest的时候,只触发当前作用域和它的子作用域上的监控,但是当调用$apply的时候,会触发作用域树上的所有监控。

因此,从性能上讲,如果能确定自己作的这个数据变更所造成的影响范围,应当尽量调用$digest,只有当无法精确知道数据变更造成的影响范围时,才去用$apply,很暴力地遍历整个作用域树,调用其中所有的监控。

从另外一个角度,我们也可以看到,为什么调用外部框架的时候,是推荐放在$apply中,因为只有这个地方才是对所有数据变更都应用的地方,如果用$digest,有可能临时丢失数据变更。

脏检测的利弊

很多人对Angular的脏检测机制感到不屑,推崇基于setter,getter的观测机制,在我看来,这只是同一个事情的不同实现方式,并没有谁完全胜过谁,两者是各有优劣的。

大家都知道,在循环中批量添加DOM元素的时候,会推荐使用DocumentFragment,为什么呢,因为如果每次都对DOM产生变更,它都要修改DOM树的结构,性能影响大,如果我们能先在文档碎片中把DOM结构创建好,然后整体添加到主文档中,这个DOM树的变更就会一次完成,性能会提高很多。

同理,在Angular框架里,考虑到这样的场景:

function TestCtrl($scope) { $scope.numOfCheckedItems = 0; var list = []; for (var i=0; i<10000; i++) { list.push({ index: i, checked: false }); } $scope.list = list; $scope.toggleChecked = function(flag) { for (var i=0; i<list.length; i++) { list[i].checked = flag; $scope.numOfCheckedItems++; } }; }

如果界面上某个文本绑定这个numOfCheckedItems,会怎样?在脏检测的机制下,这个过程毫无压力,一次做完所有数据变更,然后整体应用到界面上。这时候,基于setter的机制就惨了,除非它也是像Angular这样把批量操作延时到一次更新,否则性能会更低。

所以说,两种不同的监控方式,各有其优缺点,最好的办法是了解各自使用方式的差异,考虑出它们性能的差异所在,在不同的业务场景中,避开最容易造成性能瓶颈的用法。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wwjdw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