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是亚科从仓库中死里逃生,栽倒在阳光下发出的感叹。此时,“Freedom”有了更丰富的含义,它在歹徒的映衬下变得面目狰狞,又在小狗主人到来时变得意味深长。
这个世界因为有自由而遍布陷阱,却也因为有自由,让不断掉落陷阱又拼命爬出陷阱的人性更显珍贵。
自由和爱情,那么俗套的两个词,放在《泰坦尼克号》里,必须要一场巨大的灾难作陪才能显示出动人的魅力。哪怕如此,以亚科为代表的的影迷还要嫌弃它过于做作虚假。
可是,同样是自由和爱情,放在亚科身上,没有一座城市为之倾覆,没有一艘巨轮为之陪葬,只有在经历劫难之后亲手将心上人最爱的《泰坦尼克号》交到她手里,只有一个看不见脸的拥抱,它们的力量却有过之而无不及。
02
影片巧妙地调动了声音元素,让它参与到整体叙事中来。所以很快你就会发现,这不是一部普通的关注视障人士日常生活的温情片,而是一部五脏俱全、情节紧凑,甚至还有反转的悬疑剧情片。
由于全焦镜头和特写镜头的大量运用,观众无法看清男主所处的环境,画外音成为判断情节发展的重要因素。
影片中有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反转。
亚科以为自己的手机丢了,他请车上的男青年帮忙推他下车找警察。男青年照做了,镜头随着两人缓缓平移,此时,亚科的手机铃声突然响起。手机为何会响起,它还在这两人身上吗?这个声音瞬间调动起观众的警觉,下一秒,画面依旧对准亚科的大特写,而声音则从男青年那里传来:“不许喊叫,否则就割断你喉咙。”
观众恍然大悟,原来这是一部惊悚片。
这里,声音元素与特写浅焦镜头的配合恰到好处,是一次简明扼要高效叙事的范例。
其后的情节是亚科落入两名匪徒之手,与他们展开了一番生死周旋。
客观来说,这段死里逃生的文本并不算出色,真正令观众身临其境的依旧是摄影与声音的配合。
当然,影片能够在这里充分调动观众情绪,还是借用了残障题材的先天优势。
一方面,观众的第三者属性天然带有道德评价功能。
更何况这个人是个有幽默细胞的影迷。见到一个热爱电影、对各种导演如数家珍的乐天派被自然界的疾病和人性的恶毒打断了腿,剥夺了许多尊严,还要剥夺他最后一点爱情梦想,一刀一刀剜他的心实在令人不忍。
另一方面,由于影片采取的特殊摄影方式,观众又与亚科“共用”了同一颗大脑。小命捏在坏人手里,自己却什么都看不见,只能任人宰割。
绑架的戏份观众看过太多,如此沉浸式的“被绑架”体验,却不多见。
导演如同一只老练的大手,不断地摆换观众的视角,时而旁观,时而沉浸。从这个角度说,本片在技巧与内容之间找到了平衡。
视听技术特殊,但不过分炫耀;故事内容直白,但简洁有力。这让成片看起来十分干净。
然而,问题也出自这里。
本片只有一条线索,即男主奔赴千里之外的女友家,悬念也只有一个,他是否能够成功逃脱歹徒之手。
在与歹徒周旋的过程中,文本并未深挖人物关系。歹徒的性格特征过于简单,亚科的心情也没有完全深入展开。
唯一一次情绪爆发点,是他控诉旁人的同情和歹徒的恶毒深深伤害了自己和女友向往正常情感的心。
这种情绪导向是真实的,但也毫无惊喜可言。
影片的情绪和情节被压缩至极简,好处是使得情感集中、爆发力强,坏处则是整体叙事密度被大幅度削弱。
如果将本片压缩成30-40分钟的短片效果也许会更好,现在的82分钟时长完全可以在主题类别和情感层次上做更多尝试。对这部电影来说,的确是不小的遗憾。
03
该片在北影节上爆冷拿到大奖,说明它的确有过人之处。
除了明显的优缺点之外,由于题材原因,它也不免带有一定的社会性。
但其实我们在影片中看到的社会性并没有过多的负面情绪,而且能看出导演也并没有刻意美化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