叙利亚问题各方博弈:欧洲态度转变 美国陷纠结(3)

对于战事前景,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中东中心高级研究员亚齐德�赛格表示,打击恐怖主义,无论是对俄罗斯还是美国而言,空袭仅是辅助性手段之一,若无强有力的地面配合,其效果难言乐观。而从目的上看,俄方空袭的政治价值大于军事价值。在叙利亚危机新一轮博弈中,俄方掌握了相对主动权。

解决叙利亚危机的根本出路依然在于政治谈判。10月底,美国、俄罗斯、伊朗、沙特、中国等各方在维也纳的会谈,开启了政治解决的新窗口。实际上,军事手段与政治谈判相辅相成,越来越成为叙利亚危机发展的常态。

巴萨姆认为,在叙利亚问题上,俄罗斯和美国在一定程度上亦敌亦友。双方在反恐议题上有共同诉求,而在巴沙尔的去留问题上仍然互不相让。但无论如何,双方直接爆发军事冲突的可能性不大。近期,为了避免各自执行反恐任务的战机相撞,双方还达成了谅解备忘录。不冲突,不合作,在战术层面保持最低限度的沟通与默契,这种各自为战的状态虽符合俄美利益,但却从整体上削弱了反恐效果。

打击恐怖主义,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和解与广泛对话,是解决叙利亚危机的必要条件。卡迪尔认为,与危机之初相比,当前在战场上的武装反对派日趋极端化,并且与外部势力联系紧密,不断受到“金主”操控,导致局势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因此,反恐仍是重中之重,是恢复国家安宁的前提条件。

美国 陷入战略纠结

记者 高 石

虽然一度极力谴责俄罗斯在叙利亚问题上横插一棒,但在巴黎恐袭事件发生以后,美国立场出现松动的迹象

尽管美国总统奥巴马此前表态不愿看到美国军队卷入中东乱局,但突如其来的巴黎恐怖袭击事件,让包括美国在内的西方国家对“伊斯兰国”的认识、态度和打击力度都发生变化。在刚刚结束的G20峰会上,美国总统奥巴马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利用会议间歇 “私会”20分钟。白宫表示,此次私人谈话是富有“建设性”的,两国关系可能因共同打击“伊斯兰国”的需要而缓和。据俄新社报道,奥巴马在与普京的“热聊”过程中,对国际上打击叙利亚境内“伊斯兰国”所做的努力表示欢迎。

然而,两国间的战略博弈依然会在微妙变化中继续针锋相对。

美国政府向叙利亚派遣军事顾问的决定,是在俄罗斯9月30日起开始对“伊斯兰国”军事目标实施轰炸这一背景下做出的。奥巴马政府这种前后摇摆不定的战略部署,立即招致美国国内共和党甚至少数民主党议员和军方的尖刻批评。

“美国政府显然没有预料到,俄罗斯部队竟如此快速、大规模地介入叙利亚问题。”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高等国际研究院和美国中东研究所教授丹尼尔�瑟维认为,“叙利亚是俄罗斯在中东的坚定盟友,对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尽管还无法动摇美国在中东的地位,但俄罗斯希望在叙利亚乃至整个中东地区保持甚至扩大影响力。”

“近年来,美国着力推进‘亚太再平衡’战略,牵扯了过多精力,致使中东地区对于美国的战略意义逐渐下降,这的确影响了奥巴马政府针对‘伊斯兰国’做出战略决策和军事部署。”华盛顿中东问题研究所研究员兰达�思琳姆说。

10月27日,美国国防部长阿什顿�卡特在出席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听证会时,公布了对“伊斯兰国”的“3R”策略,即:强化空袭与地面突袭(Raids),加大对“伊斯兰国”在叙利亚的大本营、北部城市拉卡(Raqqa)的打击力度,收复被“伊斯兰国”今年5月攻陷的伊拉克西部战略要地、安巴尔省首府拉马迪(Ramadi)。仅3天后,白宫即证实,总统奥巴马授权向叙利亚北部派遣一支少于50人的特种部队,指导并协助叙利亚反政府武装打击“伊斯兰国”。这是美国自叙利亚危机爆发4年多来,首次向该国派遣地面军事人员。因此,这次派兵也被普遍视为美国军事行动的显著升级。不过,美方却避而不提第四个R,即俄罗斯(Russia)。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wdzs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