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头条 CEO 张一鸣:面试了 2000 个年轻人,混得好的都有这 5 种特质 (3)

  后来我想想,他的特点就是肯去做,负责任,从来不推诿,只要他有机会承担的事情,他总尽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别好,但我们总是给他反馈。他去了那家公司后,从一个用户量不到 10 万的边缘频道负责起来,把这个频道越做越好。由于这是一个边缘频道,没有配备完整的团队,所以他一个人承担了很多职责,也得到了很多锻炼。

  第五,对重要的事情有判断力。选什么专业、选什么公司、选什么职业、选什么发展路径,自己要有判断力,不要被短期选择而左右。上面一些例子,也都涵盖了这一点。比如当时很多人愿意去外企,不愿意去新兴的公司。06、07 年,很多师弟、师妹问我职业选择,我都建议他们去百度,不要去 IBM、微软。但实际上,很多人都是出于短期考虑:外企可能名气大、薪酬高一点。

  虽然这个道理,大家都听过很多遍。刚毕业时薪酬差三五千块,真的可以忽略不计。短期薪酬差别并不重要。但实际上,能摆脱这个、能有判断力的人,也不是特别多。

  这些就是我想跟大家分享的。谢谢!

张一鸣 10 年感悟 1. 不断为公司招揽牛逼人才是创始人最重要的任务之一,他曾为了挖角工程师亲自勾搭两个月

  张一鸣在拿到创业邦年度创业人物称号发表演讲时说:除了吃饭、睡觉,就是招人。

  作为一个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我花最多的时间一直在招聘上。我夜归很晚的时候大部分原因是去见候选人,有时候甚至从下午聊到凌晨。我相信并不是每一个 CEO 都是好 HR,但是我自己在努力做一个认真诚恳的HR。

  今日头条早期没有什么资源,张一鸣曾为了挖一位微软前资深工程师,像调查记者一样了解对方。

  张一鸣不断打电话,打听他的信息。初步了解情况以后,张一鸣想尽办法加上对方的微博微信。他会偶尔点赞、评论互动,提升自己好感度。“前期信息收集越仔细,他越会觉得你对他的工作、公司环境乃至他那个部门的特点都如此了解,这样你和他的对话就能产生共鸣,他对你的信任度会提高。”

  好几天的调查、两个月的沟通,交成朋友再开始介绍自己的公司。最终,他在一家咖啡馆成功邀请这位工程师加盟今日头条。

  “每次要做之前我都觉得挺累的,但是招到人了又会很兴奋。”张一鸣说。

2. 舍得为人才和发展花钱,把公司搬到帝都中心、发住房补贴,让员工远离郊区

  张一鸣说:年轻人工作生活应该住在市中心,哪怕房子小一点,在市区有更多的活动和交流,下班之后也不需要浪费大好时光和宝贵经理挤地铁。年纪轻轻不要着急在郊区,尤其房山、沙河、天通苑之类的远郊定居,买了房网其实也建议搬到市区来。

  张一鸣做了两点:一是把公司搬倒了帝都中心知春路;二是给每个员工每月 1500 元的住房补贴,今日头条每年在这方面的补助高达 3000 万元。

  “就近居住和加不加班没关系,节省的时间用于健身读书看电影也很好。”张一鸣称。

3. 自省是创业路上的导师:适度、可管理的沮丧让我保持清醒

  我很早以前就意识到,公司规模扩大了,CEO 角色也很容易就会陷入到一个不利的局面里——公司周围很少有人能够给自己提有效的要求和批评。

  这时候创业者的自知、自制力和反省能力就变得尤为重要,能从轻微的意见和异常中发现自己的问题并修正,就是一种慎独。

  这种氛围下,创业者很容易会滋生出不自觉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会像病毒一样影响、侵入我们的深入思考能力,这个时候引入适度、可管理的沮丧,反而能让人保持清醒。

4. 创业过程中做决策要三思而后行,三思的迭代要快

  这是张一鸣创业路上体会最深的感悟之一:创业路上会有很多不确定性,让我们决策时纠结犹豫,说好听一点就是“三思”。

  三思没有问题,是人之常情,作为一个不那么激进的创业者,我也常有这种状态。但用产品经理的话来讲,三思后的迭代速度必须快。这也是一种创业必须要有的心态。

  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我越来越倾向于把公司当做一个产品来看待:产品迭代要快,公司迭代也要快,毕竟这个社会给你的时间窗口其实是有限的。

  把公司当做产品,提前设想好各个环节的迭代度,努力去做后你会发现,整个公司的迭代速度也会大大提升。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wjx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