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串行FLASH:特点是断电数据不会丢失,外部电路简洁,容量较大,一般可以达到几M字节,级联后还可以方便扩容。缺点是速度较慢,而且必须整扇区擦除后才能写入新数据,有擦写次数限制,大概为1万次左右,编程开发较复杂。(好)
2.4 铁电存储器:既有RAM的写入速度极快,又有断电数据不会丢失的特性,优点还有可以以字节为单位进行擦写,擦写次数无限制。但缺点是容量很小一般只有几百K字节,而且价格较贵。(好)
2.5 大容量CF、SD卡:特点是断电数据不会丢失,容量超大,可以达到几G级别,缺点与FLASH都类似,而且必须要有文件系统支持,一旦发生数据错乱,则全部数据无法恢复。(中)
3. IC读卡:这里不讨论卡片的物理类型,只从电路接口分析,一般有两种情况:
3.1 通过单独的MCU来完成寻卡读卡:然后主MCU在和读卡MCU相互之间通过串口进行数据命令交换,这种方式的好处就是开发简单,缺点就是效率低下,二次封装的通讯机制会将读卡功能大大弱化,不能发挥读卡IC芯片的全部功能。 并且将来如果想要升级固件程序,两个MCU要单独烧写下载,非常困难。(很多厂家在宣传的时候称其为双核处理更具优势,其实完全是谎话,成本增加了,功能弱化了,电路复杂了,何来的优势?!)(差)
3.2 直接由一个MCU主控:简洁明了,读卡稳定,效率高。(好)
总结:可以看出,纵向比较大家都容易识别出产品的优劣之分,比如C51单片机和ARM肯定是一眼就可以看出差别的;但是横向比较相对就难以区分,例如后面图片中提到的【低端ARM】+【以太网转换芯片】的设计,可能很多人根本就无法区分到底和高端ARM自带原生以太网的设计有哪些差距?而且通过两个MCU通过串口通讯读IC卡的设计和ARM直接与IC读卡芯片对接的方案有有何差距?通过本文相信大家都可以有一个大概的了解,表现在最终产品上就是会直接导致产品从性能、功能以及稳定性的天壤之别。
其实不同方案的内在技术差别是非常巨大的,特别是在硬件编程技术上,不同方案的技术难度相差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市场上很少见到完全依照ARM芯片特性、完全重新设计的高端方案的原因,毕竟让厂家放弃多年的老产品是非常困难的,因此绝大多数厂家都是用老的产品稍加改造,加个模块或者转换芯片,再换个新的外壳就冒充新产品上市了。
如果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开发新产品,很多厂家主要是因为力不从心,毕竟这个行业不是什么暴利行业,很多企业维持运作都困难,那就更别提什么研发投入了。而且即便是咬牙投入了,有没有这样的技术实力突破各种难题也是一大问题,毕竟要用全新的硬件平台重新设计,研发风险是巨大且很难准确预估的。
其实行内人士都清楚什么是最好的设计,但是也都清楚自己的实力,知道做不到那就只能做出让步和妥协,因此出现了这么多千奇百怪的产品也就不足为奇了。当然,也有些老产品可能在稳定性上还过得去,对于要求不高的客户,日常使用也是可以的。但是从根本上来讲,这类产品不可能改变被淘汰的命运,现在还选择这类产品的客户,那就非常的不明智了。俗话说得好——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才能看得更高走得更远!
================================================================================
这种通过外置转换模块的所谓以太网解决方案:(假,极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