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面这段代码是为了把剩余的用户程序读到内存里(以扇区为单位)
我们分别讲解。
;以下判断整个程序有多大
mov dx,
[2]
mov ax,
[0]
mov bx,512
;512字节每扇区
div bx
cmp dx,0
jnz @1
;未除尽,因此结果比实际扇区数少1
dec ax
;已经读了一个扇区,扇区总数减1
@1:
cmp ax,0
;考虑实际长度小于等于512个字节的情况
jz direct
因为已经约定了用户程序的头部4个字节是用户程序的总长度,所以这里取总长度到[dx:ax]中,把[dx:ax]除以512,就能得到有几个扇区。dx存放余数,ax存放商。
如果dx==0,那么就把ax减一(因为前面已经读了一个扇区),继续执行@1;如果dx!=0,那么剩余的扇区数就是ax,然后跳到@1;
开始执行@1处的代码时,ax已经保存了还要读取的扇区数,但是这个值也有可能为0,如果为0,就不用再读取了, jz direct就可以;如果不为0,就执行下面的代码。
好了,如果你觉得上面说得不够清楚,那么看这个简单的流程图吧:
;读取剩余的扇区
push ds
;以下要用到并改变DS寄存器
mov cx,ax
;循环次数(剩余扇区数)
@2:
mov ax,ds
add ax,
0x20
;得到下一个以512字节为边界的段地址
mov ds,ax
xor bx,bx
;每次读时,偏移地址始终为0x0000
inc si
;下一个逻辑扇区
call read_hard_disk_0
loop
@2
;循环读,直到读完整个功能程序
pop ds
;恢复数据段基址到用户程序头部段
mov ax,ds
add ax,0x20
mov ds,ax ;这三行表示调整ds的位置,让ds指向最后读入的块的末尾,也就是将要读入的块的开始。其他语句都好理解,这里就不解释了。
接下来是处理段的重定位表。我们要修正每个表项的值。
为什么要修正呢?看图就明白了。
用户程序在编译的时候,每个段的段地址都是相对于程序开头(0)计算的。但是用户程序被加载器加到到物理地址[phy_base]的时候,相当于每个段的物理地址都向后偏移了[phy_base],所以我们要修正这个差值。
我们看看代码:
calc_segment_base:
;计算16位段地址
;输入:DX:AX=32位物理地址
;返回:AX=16位段基地址
push dx
add ax,[cs:phy_base]
adc dx,[cs:phy_base+
0x02]
shr ax,
4
ror dx,
4
and dx,
0xf000
or ax,dx
pop dx
ret
add ax,[cs:phy_base]
adc dx,[cs:phy_base+0x02];
这两句其实是做了一个20位数的加法,修正后的物理地址是[dx:ax];
shr ax,4
ror dx,4
and dx,0xf000
or ax,dx;
这四句是求出段基地址(16位),也就是逻辑段地址,结果在AX中。然后回填到原处(仅覆盖低16位,高16位不用管)。
为什么要求出段基地址呢?因为在用户程序中,对段寄存器赋值,都是从这里引用的。
;计算入口点代码段基址
direct:
mov dx,[
0x08]
mov ax,[
0x06]
call calc_segment_base
mov [
0x06],ax
;回填修正后的入口点代码段基址
;开始处理段重定位表
mov cx,[
0x0a]
;需要重定位的项目数量
mov bx,
0x0c
;重定位表首地址
realloc:
mov dx,[bx+
0x02]
;32位地址的高16位
mov ax,[bx]
call calc_segment_base
mov [bx],ax
;回填段的基址
add bx,
4
;下一个重定位项(每项占4个字节)
loop realloc
jmp far [
0x04]
;转移到用户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