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员祥告诉小时新闻记者,作为石首科鱼类的大黄鱼不会跑到深海去,它们通常生活在近海沿岸底层水域,随着气温降低,眼下是大黄鱼由北往南洄游越冬季,所以岛礁周边海域的环境很适合他们,再加上现在一些海钓客会投喂食物,因此才有了围捕和围钓的场面。
2020年11月底,奉化渔民一网捕捞到上千斤大黄鱼。浙海大科研人员提取样品进行基因测序。
对于近年来捕捞的大黄鱼到底野不野,是不是真正野生的,浙江海洋大学科研专家曾对此做过基因测序,但测序的结果仅仅表明这一测序对象来源于那个族群,即是岱衢族还是闽粤东族。
鉴别大黄鱼野不野,你可以网上搜一艘或者请教老渔民或行业人士,一般是从外形上区别,比如体型、鳞片、鱼鳍等等,这次象山船老大捕捞的大黄鱼,有人就提出质疑可能是去年网箱里逃出来的。“看起来胖胖的,鱼鳍也不一样”,“你看它眼睛到腮的距离是有差异的,”报道发出后,有几位网友给记者留言。
不过,这一次陈员祥老师向记者透露了甄别野生大黄鱼的绝招,那就是看鱼胶(是鱼类用以调整下沉或上浮的器官,内有气体,也叫鱼鳔、鱼泡)。“野生大黄鱼的鱼胶又大又厚,养殖的则很薄。”陈员祥说,所以养殖的黄鱼到不了深水,一般网箱养殖在6米深,下到20到40米就了不得,因为鱼胶承受不了深水压力。
04
针对近期很多渔船和海钓艇齐聚大黄鱼越冬场“捞金”的现象,业内人士是既喜且忧的,喜的是大黄鱼资源有了复苏的迹象,忧的情况刚一好转就大肆捕捞,后果堪忧虑。小时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已有多名业内人士发出呼吁,在现代先进的捕捞技术下,高强度的“围捕”后果将更为严重,各方要联手动起来,放野生大黄鱼一条“生路”。
“同胞们,别赶尽杀绝,留点后路给后人吧!还记得舟山渔业怎么衰竭的?!”“手下留情吧,距离春节产卵也没多久了。”浙江海洋大学江丽华博士给记者留言道。
“在如今没有摸清大黄鱼家底的情况下,这种高强度捕捞真不可取,如果一拥而上,大黄鱼越冬场又将面临被‘一锅端’的危险。”浙江省海洋水产研究所渔业资源与生态研究室副主任蒋日进告诉小时记者,“我们正在想办法拿到此次象山船捕获的165海区的大黄鱼标本,通过实验进一步搞清来龙去脉,摸清资源恢复情况。”
“大黄鱼越冬场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从事了20多年大黄鱼育苗工作的徐万土表示,听到“一网957万”后,直言“毫无丰收的喜悦”,大黄鱼与其他鱼不同,要产卵至少3年生,2000多公斤大多是可以产卵的大黄鱼亲鱼,太可惜了!”
“当务之急,是尽快立法保护,要采取禁捕等相关措施保护好越冬期间的大黄鱼亲鱼。”徐万土建议,在资源保护上,还可以在海洋管理体制机制、增殖放流模式等方面进行探索研究。
“要加强整体研究,提升可持续的资源保护和利用,按照生态系统的理念设立大黄鱼越冬保护区。”浙江海洋大学党委书记、东海野生大黄鱼资源修复项目首席专家严小军表示,要结合大黄鱼生命周期长、性成熟期晚、破坏后恢复期长、越冬具有明显聚集性等特征,建议制定全周期整体性自然资源保护整体架构,将大黄鱼增殖放流新技术、“鱼巢构建”新方法、越冬场确定与可持续开发都纳入其中,进行综合系统研究。
而作为老渔业工作者的陈员祥则认为,我国经济社会已发展到了较高层次,现在研究的海洋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发展,应该研究试行渔业制了,可建议在浙江先试行《配额捕捞》制度,因为我省现监管到位,水产市场相对集中,作业方式认同,渔获物主品季节性强,渔业民间组织基本覆盖!此制度可能比目前的“许可”制度,能保护资源持续性,减少渔业成本,提升渔类品质,做到”抲大放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