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的文章跟他人的文章做对比,曾国藩总结出来,主要是自己写的东西太过死板,平时只注意死记硬背,后面努的力都错了方向,他的文章缺乏立意,没有大局观(这也是我们的通病)。 所以他接下来给自己定的努力方向是提升文章大局观和整体打磨。
第七次,他成功了。这之前的整整16年,他一次反省,一朝醒悟。 这是他第一次成功。
他的视角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他的视角不再是对事,而是对人。 对谁,对自己。 他不再钻研文章问题的时候,他钻研自身问题的时候,就已经离成功很近了,只要他正确的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再加上“努力更努力”的气魄,还怕不能成功吗?
有捷径吗“今人尚巧”,这是两百年前的词语了,现在依然通用。办事越巧妙,越少费力气,越走捷径,当然就越好。现在大部分人办事学习,都追求高效率,甚至什么手段都用上。然而曾国藩不是这也的,他说“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我非常赞同这种人生哲学,我觉得它的魅力值得我们每个人去学习。
什么是“天下之至拙”?
别人追新框架,你一点一点学底层。
别人不断追新的设计,新的理念。 你专注打基础,你专注构图配色绘画。
别人追新的产品形态,你不断打磨自己的逻辑思维和交互能力。
我认为这就是至拙,不走捷径,就是拙,但是拙最终才是真正的捷径,讲究 “水到自然渠成” 。 当你将自己打磨的足够锋利,瞬间赶超捷径。走上别人无法企及的路。
这便是 “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 为什么能胜的道理。
这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人中间,我认为至关重要,我认为它能决定命运。
自我管理必不可缺的,有了目标,有了想法,必然需要自我管理。
曾国藩从八岁开始,他父亲,亲自教他,从早到晚教导不停。听不懂就反反复复教,一遍一遍的讲。走在路上讲、吃饭讲、睡觉也讲。一直到懂了才罢休。这种学习方式给曾国藩打下了一个基础,现如今老生常谈的基础 “自律”。
自律的人最可怕,自律的人懂得多更可怕,自律的人有好的方法必然成功。
大家估计听的耳朵起茧,此间道理直白无误,自律是一个成功人士必备的东西。曾国藩是怎么做的呢?
曾国藩向唐鉴请教如何自我管理。唐鉴告诉他: “最关键的是每天都写日记,这是根基”。曾国藩一开始不明白,因为他以前写过日记,并没有发现日记有这么重要。后来他发现,他日记的方式是错的。日记的根本在于 “吾日三省吾身”,日记的作用在于,规划与计划。
日记最重要的作用是反省自己!并作出规划!
如何反省自己是一个需要重视的话题,我们需要带着批判的思维看待自己的一言一行,我们总是做的不够好;我们总是把事情搞砸而不自知。我们需要自我审查制度。
规划同样是一个重要的课题。我们后面谈到。
图-曾国藩,屌丝逆袭的经典
王阳明心学,一个有魔力的学派,明朝无数人为之奋斗终生,与其说为心学奋斗,不如说为自我奋斗,为本心而奋斗。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山河大地拥清辉,赏心何必中秋节, 我的心中有一轮光明的月亮,千古以来一直都在团圆、永无缺憾。山河大地簇拥着这清澈明亮的光辉,观赏心中的月亮又何必等到中秋?
先生游南镇,一友人指岩中花树,问曰:‘天下无心外之物,如此花树在深山中自开自落,于我心亦何关?’先生回答说:‘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同上,《王文成公全书》卷三)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心明便是天理”。“意在于事亲,即事亲便是一物;意在于事听言动,即事听言动便是一物。所以某说无心外之理,无心外之物”(《传习录》上),“且如事父,不成去父上求个孝的理;事君,不成去君上求个忠的理;交友治民,不成去友上民上求个信与仁的理。都只在此心,心即理也”(《传习录》下)。“心”不仅是万事万物的最高主宰,也是最普遍的伦理道德原则。
此番理念,俱在一个观点,我心故我在,我就是我, “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你没有看到这花儿,这花便与你的心中不存在, “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你看到这花儿时,这花也就不是活在你的心外面了。
心学,注重本我,注重本心。
恪尽职守,知行合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