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49岁的封伟,是榆林市横山区南塔办事处高圪��村的产业贫困户,过去祖祖辈辈靠天吃饭,几乎没有收入,现在既搞养殖,又种杂粮,一年收入3万多元。说起他的致富经,其实来源于村里这几年发展的产业。封伟高兴地说:“4年前大队办起了合作社,政府为我们贫困户入的1万块钱股份让我变成股民,每年下来分红。推了宽幅梯田,我推了30多亩。从去年我分的几十只羊,现在发展到有90多只,目前羊上收入也有1万多元。”
目前,合作社生产经营良好,养殖肉猪383头、种猪21头,年出栏150头,年销售收入约140万元,利润可达65万元。同时,合作社注册了“农南山”商标、认证了有机猪和有机小杂粮,积极参加市农业农村局举办和组织的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借助苏陕扶贫和榆扬协作机制,全面推销农产品,猪肉和小杂粮远销北京、上海、扬州等地,市场渐渐打开了,村民的信心更足了。合作社还为贫困户提供农机、良种、技术培训等服务。合作社也被省农业农村厅认定为省级示范合作社。
自从到了高圪��村,驻村工作队就没有停止过对脱贫致富这一命题的思考,“如何能让贫困户彻底脱贫,就算工作队今后离开了,村民们也能一直富裕。”
只想,都是问题;肯干,才有出路。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大力支持下,高圪��村创新性地实施了“以贫困户为主体入股合作社”的农业产业扶贫模式,探索财政资金折股量化,完善合作社与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贫困户可以深度参与合作社的利益分配。一改过去“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使脱贫致富措施可持续、可复制、可推广。
“扶贫资金成了股金,比发了强。”变成股民的贫困户们对这一举措高度赞赏。如今,财政资金折股量化的做法被市农业农村局总结为“南塔模式”,成为市农业农村局的亮点工作,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市、区领导的高度认可,先后有2000多人前来考察学习。
不走的工作队 脱贫致富领头人
党建引领,合力助推脱贫致富奔小康。榆林市农业农村局党组非常重视驻村扶贫工作,多次专题研究扶贫工作,安排了专项驻村扶贫项目经费,建立了党组成员和各科室负责人结对帮扶制度,局长李怀珠多次深入到村到户,调研指导,协调解决重大问题。叮嘱驻村工作队一定要当好村民脱贫致富的领头人。
初见榆林市农业农村局驻村第一书记杨文举,戴着眼镜,满脸淳朴,大中午还在为村里的事跑前跑后。他是土生土长的农村人,提起高圪��村,杨文举倾注了深厚感情。隔三岔五跑县城、跑市里,到扶贫办争取宽幅梯田和危房改造项目、水务局争取饮水和水利工程项目、畜牧局争取养殖种草和羊圈项目、农业农村局争取果业和产业发展项目、林业局争取退耕还林和绿化项目、发改委争取太阳能路灯及光伏电厂和羊圈项目、交通局争取通村道路项目、国土资源局争取土地整理项目、电力局争取照明改造和动力电项目、妇联争取“母亲窖”集雨窖、财政局对接资金、招标办走资金使用程序,只要能给高圪��村项目的他就找,三番五次,不厌其烦。
驻村第二年春季,正是栽培山地苹果的关键时期,由于项目资金秋季才能到位,村里急得没有办法,第一书记杨文举和另一名驻村干部共同向银行作担保,给合作社贷款30万元,又借款10万元,购买了604拖拉机、旋耕机、打坑机和洒水车各一台,抓住了有利时间,栽植苹果600亩、核桃400亩,调回仔猪165头。对此杨文举欣慰地说道:“我不怕担风险,不是我自己有多富裕,而是我对高圪��村有真情。看到高圪��村从‘深度贫困村’到‘脱贫攻坚工作示范村’‘农村综合改革先进村’再到‘乡村振兴示范村’的变化,我觉得1500多天的坚守和付出是值得的。”
2019年在榆林市农业农村局的关怀下,高圪��村争取到了市级乡村振兴示范资金300万元,目前,高圪��村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实施人居环境和生态环境建设,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美好蓝图已绘就,相信在各级部门的努力下高圪��村一定能全面建成全市乡村振兴示范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