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專家:中國人口紅利拐點已現 經濟增速趨降(2)

  “問題是,這種刻意超越潛在增長率的做法會造成產能過剩、通貨膨脹、產業結構偏離比較優勢、資源環境超出承受能力等嚴重后果。”蔡�說,“打個比方,運動員的比賽成績受到他身體能力和人類身體極限制約,這種體能和人類極限相當于潛在增長率。北京奧運會上劉翔實際已不具備參賽的身體能力,在各種壓力下硬要上場,其結果必然事與願違!”

  “在這方面,日本的教訓值得借鑒。”蔡�說,在上世紀50年代到70年代的20年中,日本人口撫養比不斷下降,經濟也實現了年均9.2%的高速增長。當人口撫養比行至低點並在低點上持續20年左右時,日本經濟增速也大幅回落至3.8%。從政府到民間都不願看到經濟減速,就動用了各種手段,貨幣政策始終寬松,財政政策保持擴張,大力實施區域發展政策、產業政策和宏觀經濟刺激方案。1990年之后,日本人口撫養比開始上升,人口紅利消失,上述刺激性政策產生了惡果,例如造成了嚴重的泡沫經濟,以致隨后陷入了年均增長僅為0.85%的“失去的20年”(見圖二)。

  “日本人口撫養比的走勢像‘平底鍋’,我們的走勢會像‘漏斗’,連平台期都沒有,這意味著我們的潛在增長率可能掉得更快,我們也可能更不甘心。”蔡�說,“潛在增長率下降不可怕,可怕的是人們想盡辦法一定要把經濟增速拉到潛在增長率之上。”

  該做的應對之策

  潛在增長率不能超越,但可以通過改革的辦法科學地加以提高

  面對人口紅利趨于消失,應該做的,就是科學地提高潛在增長率。“潛在增長率不能超越,但可以提高。”蔡�說,勞動力投入方面還能挖潛,比如,今后勞動力數量雖然減少了,但勞動參與率可以提高。“1.6億進城農民工沒有城市戶口,從而沒有均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務,他們通常40歲左右就退休回鄉了。如果能加快改革戶籍制度,推進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農民工就能干到60歲。這樣一來,勞動參與率增加了,潛在增長率也能因此提高。”

  生產率進步方面也有空間。在成熟市場經濟國家,無效率的“僵屍企業”淘汰退出,有效率的企業能得到更多資源發展壯大,導致整體經濟的生產率提高。美國的研究表明,這種“創造性破壞”所帶來的生產率進步,約占全部生產率進步的30%—50%。“如果能通過改革打破壟斷、扶持中小企業,讓企業平等競爭、優勝劣汰,也可以提高潛在增長率。”

  人口紅利趨于消失,計劃生育政策是否該因此調整?蔡�認為,現在調整計劃生育政策,即使人們還願意生,要“長成”勞動年齡人口也得15年或者更久,難以改變勞動年齡人口的下降趨勢。“不過,不同的家庭有不同的期待,從以人為本的角度出發,應該研究適當調整人口政策。我個人認為,目前的政策底線應當是放開二胎。”蔡�說。

内容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皆为本站原创文章。

转载注明出处:https://www.heiqu.com/zzjxd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