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还有很多企业平台也在为中小企业助阵。如阿里2月11日 阿里巴巴发布告商家书,针对平台商家推出免息贷、0账期、免费用、助农业等10条举措。
从目前的帮扶层面来看,大抵可分为三类:
1、直接改善现金流
这是最直接的一种方式,解决企业面临的最急迫的现金流压力,在关键时刻“救命”。比如淘宝联合网商银行给商家提供200亿贷款(免息贷和8折贷),这些能让资金短缺的商家快速获取资金;再比如淘宝提供的0账期——4月份之前淘宝、天猫等平台商家发货后,无需等待消费者确认收货,就能收到由网商银行先行垫付的货款,这个也能大大加速商家资金周转。
2、降低运营成本
这类举措可以“治病”,对商家有好处,但是效果不如第一类立竿见影,不能直接“救命”。不同平台的降成本力度也存在差异,阿里的力度比较大,给天猫商家免去2020年上半年的平台服务年费,以及减免一系列淘宝天猫店铺运营工具使用费; 京东对2020年完成续签或2020年1月1日至3月31日入驻开放平台的湖北地区商家,给予1个月的平台使用费减免;360给商家提供的百亿流量扶持等等。
3、工具支持类
这一类措施不能直接“救命”,无法立即改变企业的现金流,但有可能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譬如,很多平台为中小企业提供线上办公支持、帮助商家提升运营能力的免费课程和在线辅导等等。
总的来看,不管是哪一类的措施,最重要的前提是企业要活下去。只有稳住了现金流,实现持续经营这个“1”,后面降低成本、数字化运营这些“0”的效益才能发挥出来。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第一类措施不仅是“治病的” ,更是“救命”的,能出台这样措施的平台,是最深刻理解商业逻辑的。
“输血”更要“造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暂时活下来的中小企业要想好起来,单靠自救肯定不行,如果能自救也就不会有这么多知名企业诉苦和倒闭了。
单靠外界对企业的帮扶也不行,毕竟资源有限,何况分摊到3000万中小企业,给单个企业的“输血”也很有限,尤其是以政府和平台“出血”为代价的“输血”,可持续性不强。
因此中小企业能不能好起来?取决于能否让企业拥有“造血”功能。而平台在制定相关帮扶政策时,“螳螂财经”认为,需要注意以下三点:
1、精准洞察商家需求,给其所需而非给其所有。
疫情之下的中小企业资源有限,如何付出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程度的恢复,可能就是生与死的区别。
比如在疫情之下,为帮助中小企业活下来,很多企业出于商业和公益目的,纷纷伸出援手。
援助的视角为两类:
一种是平台视角,自己有啥就给啥。比如有些平台在疫情期间,推广线上公开课、甚至在线营销课程,这些课程虽然是平台的资源所在,但并不一定契合商家的真实需求。试问企业都无法正常运营,这些增值服务在当下又有多大意义?
另一种则是用户视角,中小企业需要啥就提供啥。这背后其实是对商家需求的精准洞察,比如网商银行为淘宝、天猫等平台上注册在湖北的商家,提供了100亿为期12个月的特别扶助贷款,前3个月免利息,后9个月8折利息,就受到好评。毕竟当下中小企业最缺钱,而获得贷款能直接救企业的命。
2、快速变革商业模式,匹配疫情下的特殊需求。
这次疫情让线下中小企业很受伤,其中,电商企业是很有代表性的一类。在这个过程中,螳螂财经也注意到,互联网平台通过快速变革商业模式,匹配疫情下的商家特殊需求。是值得推荐的一种创新。
比如在春节和疫情期间,天猫燕印象食品旗舰店店铺销售同比增长30%。但确认收货和货款到账时间大大延长,店铺现金流压力巨大,连带上游供应商信心不足,老板一度想抵押房产贷款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