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深入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引导人们了解中华民族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围绕红山文化、三燕文化、辽金文化、清前文化、抗战文化、工业文化等辽宁地域文化开展专题研究宣传,探寻辽宁文化基因,叫响辽宁文化品牌。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工程,充分发挥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促进各级各类学校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纳入学习管理和教育计划,引导学生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实施中华文化新媒体传播工程,在巩固社会科学普及周、流动博物馆、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等宣传阵地基础上,充分利用新媒体优势,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网上传播载体和平台。
7.推进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加强祖国统一教育,增进广大同胞心灵契合、互信认同,自觉同一切危害祖国统一和民族团结的现象作斗争。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进机关、进企业、进社区、进乡镇、进学校、进宗教活动场所,激发做好民族团结进步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开展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举办“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月”活动,积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法律法规和民族知识,推介一批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和个人。推进“互联网+爱国主义+民族团结+宗教和顺”行动,打造网上民族文化交流互鉴平台。办好“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少数民族文化艺术节、民族文化旅游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制作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公益宣传片、影视剧等文化产品。
8.加强国家安全教育和国防教育。利用“4·15”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宣传总体国家安全观,围绕政治安全、国土安全、经济安全、文化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外部安全等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开展国家安全教育培训,提升全民国防观念,增强忧患意识,使关心国防、热爱国防、建设国防、保卫国防成为全社会的思想共识和自觉行动。建立领导干部国防教育长效机制,推动完善国防教育进党政机关目标考核体系。持续抓好省级国防教育示范校评比工作,高标准建设10所省级少年军校,制定《辽宁省省级少年军校管理办法》,编辑出版《辽宁省中小学生国防教育普及读本》,深入推进国防教育“进校园、进教材、进基地”活动。
(二)面向全体人民、聚焦青少年开展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
9.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青少年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重,把爱国主义精神贯穿学校教育全过程。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普通中小学、中职学校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教材编写和教育教学中;做好省内高校教材选用工作,将爱国主义教育与哲学社会科学相关专业课程有机结合;推动高校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统一使用工作,作为高校办学督察重要检查内容。开发整合远程教育资源,逐步建立覆盖城乡的终身学习支持网络平台,支持和鼓励多种形式开发微课、微视频等教育资源和在线课程,加大爱国主义教育网络信息内容的比重。在学校建立文艺基地,鼓励师生创作体现爱国主义要求的音乐、戏剧、舞蹈等作品,开展爱国主义题材文艺进校园活动。
10.办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抓住青少年阶段“拔节孕穗期”,理直气壮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推动“思政课程”向“课程思政”转变,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按照政治强、情怀深、思维新、视野广、自律严、人格正的要求,加强专兼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培训,建设一批辽宁省思想政治理论课示范课堂,培育遴选一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创新团队。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的通知》,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针对性。
11.组织推出爱国主义精品出版物。加强对爱国主义题材出版物的规划、论证、指导,发挥精品出版物创作生产专项扶持资金引领作用,推出《“人生第一粒扣子”丛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系列故事》《辽宁省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通识读本》等儿童读物、教辅读物,编写出版《马克思主义经典文献传播通考》《〈共产党宣言〉百年史话丛书》《中国共产党百年百问》等马克思主义理论读物。加大地方课程教材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结合青少年群体阅读需求,综合运用新媒体技术,开发推介爱国主义主题网络文艺、有声读物、网络游戏等数字化出版项目。开展爱国主义教育读书周、辽宁省全民读书节、“学习新思想做好接班人”主题阅读等活动,引导人们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